佯狂避世的人物,佯狂避世什么意思

tamoadmin 百业资讯 2024-05-31 10 0

阮籍为何佯狂不服礼教?

阮籍不愿攀上这门亲家,又不能明白地拒绝,就故意喝得烂醉如泥。!"多天不省人事,使受命前来求婚的人没有机会开口,终于躲过了这门亲事。 正是由于当时社会的逼迫,才使阮籍佯狂避世,他的身上留有那个扭曲时代的印记。

在昏沉黑暗的时代里,想保持自身的生存而又不想变成黑暗的一部分,似乎把自己装扮成为一个疯子是唯一的道路吧!

阮籍所在的时代,是曹魏正处于激烈政治斗争的时期,曹睿已亡,朝堂之上是曹爽势力膨胀的时期,而曹爽是比较严重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主义的执行者,偏偏志大才疏,斗不过那个在古人之中寿命出奇长寿的司马懿,司马氏掌握权力之后,对异己的杀戮也是非常的疯狂,所以,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的阮籍很有必要保护好自己,否则,早上看了日出,能不能看见日落就很成问题了。

佯狂避世的人物,佯狂避世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但是很明显,他也不想成为司马氏谋权篡位的一位积极分子,因此,在选边站位的事情上,他不得不***取拖,避,躲的手段来糊弄过关。要么是出言谨慎,绝不涉及臧否人物,要么是发言玄远,想明白他的意思得先回家翻上几个月古书。司马昭想和阮籍联姻,他就连续醉了两个月,事情也不了了之了。

他对司马氏是心怀不满的,但是也知道无力回天,装疯卖傻,借酒避祸,可能是他在那种情况下的唯一选择了。一方面是不肯随波逐流,另一方面是有心无力,借酒浇愁,借醉避祸,这形成了以阮籍为代表的所谓竹林七贤们一种特有的魏晋文化特色,生活上狂放不羁,文字里高远闲淡,但实际上却又充满了深沉的人生悲哀,对后世影响还是比较深远的。

鲁迅先生对阮籍的评价是,作文章和诗都很好,但许多意思都是隐而不显的。这大概就是他想说却又不敢说,想活却又活不痛快,想醉却又偏偏还清醒着的人生的真实写照吧。

佯狂避世的人物,佯狂避世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魏晋时期的名士“放浪形骸”真的是他们的本性吗?

赋诗、作画、读书、写字、抚琴,是做文人;放鹤、养梅、就菊、望云、听风、赏月、饮酒、品茗,是做雅士;***药、栽柑、煨苕、奉亲课子、含饴弄孙,是做平民…生活有多面,竹林七贤深得自然之道。

鲁迅先生在他的演讲里提到一个词:魏晋风度。晋人在我们印象里轻裘缓带,不鞋而屐。他们“简约云澹,超然绝俗”。

魏晋是一个长期***的年代,由于生离死别在那个时候太轻易了,所以人们尤其是文人雅士们觉得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他们随心所欲、特立独行,有很多怪癖:“扪虱而谈”、玄谈、为求长寿还会自己炼丹服药。还有“竹林七贤”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清谈固其志气,药与酒陶冶其趣味。

佯狂避世的人物,佯狂避世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魏晋之际,阮籍、嵇康、向秀、山涛、刘伶、阮咸、王戎七人,常在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竹林中饮酒、纵歌,世谓竹林七贤。他们放荡不羁,蔑视名教礼法,做出种种“伤风败俗”、惊世骇俗的举动,其深含对真正毁弃名教的统治者的无声控诉和***!

如阮籍能为青白眼,以白眼对礼俗之士,以青眼对知己。阮籍母死,嵇喜来吊唁,籍作白眼,喜不怿。喜弟康赍酒挟琴来,籍大悦,见青眼。阮籍的嫂子曾回娘家,阮籍与她话别。有人讽刺他,籍曰:“礼岂为我设邪!”由此可见,魏晋名士的放浪形骸的确是到了惊世骇俗的地步了。

那么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呢?

魏晋时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的斗争异常残酷,导致民不聊生。魏晋的名士大都倾向于魏,司马氏掌权之后滥杀无辜,清除异己,当时许多太学生和名士都死在了司马氏的屠刀之下。越来越残酷的现实使名士内心的压抑和痛苦越变越深。所以,为了摆脱内心痛苦,他们不再谈论政治,关心时事,转而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摆脱,或以此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他们大多都有济世之志,如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他们的放荡不羁,蔑视礼法,其实只是一种表象,而非其本性。恰如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所说:他们才是真心信仰礼教的人!他们所蔑视的“礼教”,恰恰是肆无忌惮地践踏礼教的“礼教卫道士”们,如篡位弑君的司马氏之流所极力维护的虚***“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