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铁成金是谁提出的,点铁成金是谁提出的A黄庭坚B王安石C苏轼D陈与义

tamoadmin 百业资讯 2024-05-12 16 0

宋代十段文体的形成?

1、宋初柳开等人的复古思想,馆阁唱之风和白体诗风的流行。

而后是晚唐体和西昆体的盛衰 2、柳永等人的新词开拓了词的新境界 。

3、宋仁宗年间,经过之前文人的摸黑创新,到了欧阳修这里开创了散文,诗歌,四六对的新改革局面。这里面也有王安石等文人的创作革新。

点铁成金是谁提出的,点铁成金是谁提出的A黄庭坚B王安石C苏轼D陈与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4、到了苏轼这里,推动了宋代文学的高峰。

5、北宋末年,黄庭坚的江西诗派盛行一时。

6、北宋中后期,黄庭坚时代的周邦彦和晏小山,秦观等人的诗歌也风靡一时。

点铁成金是谁提出的,点铁成金是谁提出的A黄庭坚B王安石C苏轼D陈与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7、南渡之后,李清照、岳飞等词人涌起 。

8、靖康前后,陆游、辛弃疾等爱国词人的诗词大放异彩。9、辛弃疾去世后的南宋文坛,姜夔,吴文英等人唱和诗词兴起。

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说对后世诗歌有什么影响?

谢邀。回答题主所问,在这里谈两点。

点铁成金是谁提出的,点铁成金是谁提出的A黄庭坚B王安石C苏轼D陈与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说的意旨。筒言之,黄说就近体诗创作主张,借用古人既定的意象、意典、诗句,通用换化手法,重新组合,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以腐朽为神奇,化出具有新意境、新意蕴的诗句,也可说"点石成金""脱胎换骨"。如王褒《僮约》以"离离若缘坡之竹"形容髯奴的胡须,而黄庭坚《次韵王炳之惠王版纸》诗句,"王侯须若缘坡竹,哦诗清风起空谷。"化用空谷的清风,来形容王炳之,那闻声不见嘴的大胡子,这就有了新意。

2.对后世的影响。

(1)北宋后期,黄庭坚的"江西诗派",猛烈攻击"西崑体"(西崑体诗人,讲究声律、对偶,辞藻),在立意、用事、琢句、谋篇等方面,作新的探讨,他们不满足于寻常典故的运用,而是务求争新出奇,摆脱西崑体***。然而,他们由于长期书斋生活,社会接触面狭小,使之只能选择在书本知识与写作技巧上争胜的创作道路,走上另一种***。

黄诗虽气象森严,如危峰千尺,拔地而起,在艺术上自创一体,然而其生新瘦硬,为其特征风格,终不能象苏轼的诗,气象阔大,高山大河,风起涛涌而成奇观。

(2)黄庭坚在诗论中说,"诗者…其发为汕谤,侵凌,引领以承戈,披襟不受矢,以快一朝之愤者,人皆以为诗之祸,是失诗之旨,非诗之过也。"取消诗歌的战斗性作用,使诗的创作,走上脱离现实的,片面追求艺术的道路,偏离诗***新运动的方向。

但是,在受到真情实境激发时,他依然能写出清新流畅的诗篇,摆脱刻意好奇的习气。如《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投荒万死鬓毛衰,生入瞿塘滟滪关。来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上面所述,友们如何看?


问题: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说对后世诗歌有什么影响?

……

点铁成金也好,夺胎化骨也好,都是对于前人作品的借鉴和化用。

今天有不少人,看到诗人的诗中有古人的诗句的影子就认为抄袭,这是一种误解。化用前人成句或者诗意是常用的手法。

在解释点铁成金脱胎化骨以前,先看看古人化用前人的例子。

宋人杨万里在《诚斋诗话》里说杜甫诗中有不少模仿古人的句子。

当然了,杜甫这首是五言律诗,不能连用出、上二字,这句是@老街味道 自己说的。

杜甫五律《宿江边阁 》全诗是:

皎然是唐朝著名的侍僧,他的《诗式》中写到:

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说,是指对待古代或者前代诗文的继承学习和创造发展。

一方面倡导学习,反对照搬。要向前人学习,前人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但不能“生搬硬套”,“嚼人吃过的馍”是不香的。不发声明,直接就用,严重者还有“文賊”之名。

二方面提倡创新。在前人诗文基础上,写出新观点,新意境。

“点铁成金”,也就是点石成金。在诗文上的应用主要就是:“炼字”和“炼句”。比如:“僧敲月下门”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等,都是换过一字,始得风流。

“夺胎换骨”,在诗文上的应用就是:立意。如第一个写“女人如花”是一个人天才。以后再说的,只能说是引用。但你可以说:“女人如月”、“女人如玉”……


1.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说的意旨。筒言之,黄说就近体诗创作主张,借用古人既定的意象、意典、诗句,通用换化手法,重新组合,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以腐朽为神奇,化出具有新意境、新意蕴的诗句,也可说"点石成金""脱胎换骨"。如王褒《僮约》以"离离若缘坡之竹"形容髯奴的胡须,而黄庭坚《次韵王炳之惠王版纸》诗句,"王侯须若缘坡竹,哦诗清风起空谷。"化用空谷的清风,来形容王炳之,那闻声不见嘴的大胡子,这就有了新意。

2.对后世的影响。

(1)北宋后期,黄庭坚的"江西诗派",猛烈攻击"西崑体"(西崑体诗人,讲究声律、对偶,辞藻),在立意、用事、琢句、谋篇等方面,作新的探讨,他们不满足于寻常典故的运用,而是务求争新出奇,摆脱西崑体***。然而,他们由于长期书斋生活,社会接触面狭小,使之只能选择在书本知识与写作技巧上争胜的创作道路,走上另一种***。

黄诗虽气象森严,如危峰千尺,拔地而起,在艺术上自创一体,然而其生新瘦硬,为其特征风格,终不能象苏轼的诗,气象阔大,高山大河,风起涛涌而成奇观。

(2)黄庭坚在诗论中说,"诗者…其发为汕谤,侵凌,引领以承戈,披襟不受矢,以快一朝之愤者,人皆以为诗之祸,是失诗之旨,非诗之过也。"取消诗歌的战斗性作用,使诗的创作,走上脱离现实的,片面追求艺术的道路,偏离诗***新运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