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兵黩武的典故穷兵黩武的意思是什么?,穷兵黩武的典故:穷兵黩武的意思是什么?

tamoadmin 日常成语 2024-04-24 4 0

穷兵黔武与穷兵黩武

穷兵黩武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汉纪·武帝纪》。穷兵黩武”意为竭尽所有的兵力,任意发动战争(穷:用尽。穷兵:用尽所有兵力。黩:轻率。黩武:滥用武力)。而不是穷兵黔武。

穷兵黩武反映了哪一个历史***?

     穷兵黩武是古代成语之⼀,讲的是吴国皇帝孙皓荒淫暴虐,名将陆逊⾮常不满,多次上书劝谏,让他不要再继续穷兵黩武,但都得不到回应的历史故事。

反应的是孙皓不听劝告的故事

穷兵黩武的典故穷兵黩武的意思是什么?,穷兵黩武的典故:穷兵黩武的意思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东吴后期的将领陆抗,二十岁时就被任命为将军,他带领父亲陆逊留下的部众五千人守卫东吴的边防。公元264年,孙皓当了东吴的国君,三十八岁的陆抗担任大将军。

  当时,东吴朝政***。国君孙皓荒淫暴虐,光宫里的宫女就有数千人,他还不时向民间掠夺。经常用剥脸皮、凿眼睛等酷刑任意***。陆抗对孙皓的所作所为非常不满,多次劝他对外应该加强防守,对内要改善政治,以增强国力。但是,孙皓对他的建议根本不加理睬。

穷兵黔武什么意思?

穷兵黩武(拼音:qióng bīng dú wǔ)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汉纪·武帝纪》。

穷兵黩武的典故穷兵黩武的意思是什么?,穷兵黩武的典故:穷兵黩武的意思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穷兵黩武”意为竭尽所有的兵力,任意发动战争(穷:用尽。穷兵:用尽所有兵力。黩:轻率。黩武:滥用武力)。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也作宾语;含贬义。也说“黩武穷兵”“穷兵极武”。

历史上穷兵黩武的下场有多惨?能否举例说明?

“穷兵黩武”的意思是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也就是最高权力者通过对外的杀伐,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往往都是身败名裂乃至国破家亡。

国外的主要有希特勒,墨索里尼这样的二战元凶,国内的隋炀帝杨广更是个明显的例子。

穷兵黩武的典故穷兵黩武的意思是什么?,穷兵黩武的典故:穷兵黩武的意思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但是我要说的是另一位亡国之君,就是不该亡国而亡国的明思宗朱由检,对内穷兵黩武,实则生不逢时。

内乱:17岁登基的崇祯执政时,明朝处于天灾、内乱、外患之中,整个明帝国可谓风雨飘摇。首先当时吏治***贪腐严重,当时朝政被宦官把持,这些人几乎没有什么真才实学,仅凭在皇帝面前溜须拍马讨得皇帝欢心,同时买官卖官现象十分普遍,各级官位明码标价。权贵统治阶层对民众搜刮至极,都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一个王爷的财产都何止百万。

真的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如此社会压力下人民难免心生怨气,既而揭竿而起。李自成、张献忠的人就是其中代表。军事上其实当时的国家军队还有些战斗力,对付早期的农民军也是绰绰有余,但是后来随着失地农民不断加入,起义军之间又进行有效联系,最终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而不可阻挡,等到再次对战时,农民军已经变得非常强大。而在起义军围困部分城池期间,城内的王爷贵族们都不肯拿出钱来分发给守城官兵,以提高士气,试想这样谁还会继续给他们卖命。

天灾:从万历后期开始,明朝就开始进入了小冰河时期。天气的异常导致极端天气频繁出现,降雨量也创下历史新低,南方则开始出现大量降雨。南涝北旱的情况伴随着寒流、鼠疫、瘟疫和蝗灾肆虐整个明朝,极大的影响了明朝的农业收入,并增加了相应的赈灾支出,国家收入更加入不敷出。

外患:关外满人日益强大,皇太极建立清朝以后,没有直接进攻明朝,而是逐步解决明朝的外援。首先进攻朝鲜国,迫使朝鲜国王称臣。然后由连续进攻蒙古,征讨蒙古各部中亲明的势力。然后就通过多次战争将明军接***败,兵抵山海关,在各种内部与外部巧合下,最终定鼎中原。

崇祯可以说是个生不逢时的人,其实他跟清朝光绪皇帝一样都想有一番作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但是毕竟当时的国家根子已经烂透了,虽然本人勤勉,但也学识有限,再加上他自己一些决策上的失误,辅佐大臣间相互拆台,手下将领的倒戈一击,综合一切因素最终只能是国破家也亡,可悲的是死到临头只有一个太监陪他走完最后一程。

例子大家都找了很多,商纣、秦、隋、元。但我们重点要的是穷兵黩武为什么会让王朝短命。我总结了一下,1、战争对财富的破坏消耗巨大,如秦征南越、隋唐征高丽、清朝左宗棠征卓尔丹,远征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2、人力的消耗巨大,扩张战争通常是远征,军人和保障人员(兵役、徭役)数量多,严重影响社会正常生产。3、精锐兵力人口的消耗,如元朝打到云南,部队中蒙古人就只有几百人了。再如秦朝,两个精锐军团一个抗击匈奴,一个进攻南越,导致国内空虚,无兵可用,被农民起义灭亡。4、加剧内部矛盾 战争增加了徭役税收,统治者不知道体恤,百姓活不下去,只好造反。

我是没事闲拉呱,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关于问题历史上穷兵黩武的下场,我的回答是大多数都很惨,政亡人息。

以下是我的观点,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帮助。

第一个都要说秦始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公元215年,第四次从渤海巡游归来,曾对北方边境作了一次巡视,对卢敖的一句谶语“亡秦者胡也”极其警惕,他想到了北方胡人对帝国的威胁,想到整好借机开疆扩土,因此引发了征匈奴,筑长城。西汉晁错曾说,秦始皇对匈奴大动干戈,“非以卫边地耳救民也,贪戾而欲广大也”,即是在膨胀的私欲的支配下,强加于本已疲惫不堪的民众的一次穷兵黩武之举。

在万余里的边境线上,“死者不可胜数,僵尸满野,流血千里”,以致秦帝国二世而亡,强大帝国轰然倒塌,赢氏一族尽数被诛。

第二个就要说汉武帝,汉武帝可以说是是一位最雄才大略的君王之一,开疆拓土,出击匈奴,打出了***这一直沿用至今的威名。但是晚年穷兵黩武,命李广利率十万大军为汗血宝马攻打大宛,取得惨胜。后来三次出击匈奴,全部失利,最后一次连李广利也投降匈奴。连年征战损耗了大汉的有生力量,也掏空了国库。

导致天下民心打乱,当时无业游民已达二三百万之众,集中在关东一带,***频发,巍巍大汉坐在了火山口上,幸而在大汉王朝生死存亡关头幡然悔悟,颁布《轮台罪己诏》,才使王朝得以延续。

最惨的一位就是隋炀帝了。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断征发百姓掘长堑,筑西苑,营洛阳缮离宫,伐木造船,开凿运河,修筑长城。大的工程要每年要役使一二百万人,小的工程也要征发一二十万人。数次远征高丽,转运兵甲军粮的数十万民夫往返于道,昼夜不息,“死者相枕,臭秽盈路。”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百姓忍无可忍,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王薄领导农民在长白山起义,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六年之后,在各路起义军的严重打击下,隋王朝土崩瓦解了。

隋炀帝也被宇文化及用白绫缢死,死后连个像样的棺材也没有,只是由萧后和宫人拆床板做了一个小棺材,偷偷地葬在江都宫的流珠堂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历史上谋大事者,都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壮志,但若是穷兵黩武,对于天下苍生来说,只是能体会仁德,却不能享受仁慈。

就比如:

由于秦末农民战争和四年楚汉之争,社会动荡不安,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致使西汉初年社会经济非常贫困。史书上记载:老百姓无法在田地上生产,到处是饥荒,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百姓死者过半。汉高祖刘邦***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恢复了残破的社会经济。

刘邦死后,汉文帝、汉景帝推崇黄老治术,开启“文景之治”。到汉武帝刘彻掌握权力,西汉已经经过了70年的休养,国力达到空前强盛。

而在秦末汉初时,北方匈奴已经趁势崛起,到汉初,匈奴实力足够可以和中原王朝抗衡,刘邦为了维稳,杀了十几个请战的官员,经过谈判,用和亲政策维持和平。当刘邦死后,匈奴单于排使者转告守寡的吕后,愿意娶她为妻,哪怕娶到了汉朝的公主,匈奴人依然无所畏惧的骚扰边境***,烧杀抢掠,汉武帝从小就立誓要铲除匈奴。

汉武帝一生在位五十多年,和匈奴三次大战,最终彻底削弱了匈奴的实力。但在战争进行到一半时,刘彻就把文景积累下来的资本耗尽。

为了充实国库,能有足够的资本维持对匈奴的讨伐,任用桑弘羊执掌全国财政,将盐铁实行垄断专卖,并出卖爵位,允许以钱赎罪,使吏制进一步***。广大贫苦农民不堪官府和豪强的双重压榨,于汉武帝统治的中后期接连爆发起义,并且愈演愈烈。

汉武帝晚年才悔悟穷兵黩武带给苍生的伤害,在桑弘羊等人上书汉武帝,建议在轮台(今新疆***尔自治区轮台县)戍兵以备匈奴,汉武帝驳回桑等人的建议,并发《轮台罪己诏》进行反思。

在诏中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以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天下也因此又逐渐归于和谐,为昭宣中兴的盛世奠定了基础。汉武帝死磕匈奴,就是穷兵黩武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