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兵必胜成语故事,哀兵必胜成语故事***

tamoadmin 日常成语 2024-04-24 7 0

哀兵必胜有哪些典故?

“哀兵必胜”这个成语的典故最早出自《道德经》第六十九章,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九章:“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意思是说,在战争中,受压迫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能胜利。

以下是一些与“哀兵必胜”相关的典故:

1.战国时期,燕国和齐国之间发生战争,燕国军队因为受到齐国的压迫而悲愤地奋起反抗,最终战胜了齐国。

哀兵必胜成语故事,哀兵必胜成语故事视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汉朝时期,汉军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因为受到匈奴的侵略和压迫而悲愤地奋起反抗,最终战胜了匈奴。

3.唐朝时期,唐军在与吐蕃的战争中,因为受到吐蕃的侵略和压迫而悲愤地奋起反抗,最终战胜了吐蕃。

以上是一些与“哀兵必胜”相关的典故,这些典故都表明,在战争中,受压迫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能胜利。

哀兵必胜成语故事,哀兵必胜成语故事视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怎样解读“哀兵必胜”?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这里的哀不是悲伤的意思,而是仁慈和怜悯的意思。

哀兵必胜成语故事,哀兵必胜成语故事视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们先看前面几句,先说了怎么样的军队算无敌.

按照通俗的解释,”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这是一种迷惑敌人的手段。但《道德经》真得这么肤浅吗?当然不是!

首先,《道德经》是给国君看的,国君只要善用人就行了,难道国君还要指导将领打仗?那么这里说的无敌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一种全民皆可为兵的无敌。君主对人民仁慈,不剥削人民,人民爱戴君主,若有外敌入侵,皆可全民为兵,全民抗敌;若君主想发动战争,民众也会支持他,但老子在后文提到”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宝“指三宝,慈,俭,不为天下先。

君主发动战争,虽然民众最初支持他,但这样的君主对民众没有慈爱之心,发动战争让民众去送死,又会耗损国财,这样的君主民众到了后来就会抛弃他。

所以说”抗兵相若,哀者胜矣“,指不发动战争的君主,遇到外敌入侵,在兵力差不多的情况下,由于君主对民众的仁慈,民众就会同仇敌忾,所以必胜。

哀兵必胜,“哀”在这里不是我们平时讲的哀伤、哀痛之哀,而是指慈悲、不忍之意;借用王弼的话说:“哀者必相惜,而不趋利避害,故必胜。”有兵即意味着战争,打仗;而老子认为战争是不吉利的,是暗藏祸害的,不是宣扬文明德化的工具,是实在没办法而被迫使用的手段。如《老子》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还有《老子》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这里“哀者胜也”,是专指三宝之的“慈”而言

“哀兵”是不得已而战,有仁爱,为国家,为亲人而出师,出师有名,抱着必胜的决心所以常可获胜。相反,如果为了一己私利而战,出师无名,士兵有抵触情绪,实力相当的两股兵力,有抵触情绪的战斗力自然不及另一方具有具有慈爱的一方。

有仁爱行天道之兵,自然是得道多助,必然战胜“失道寡助”的一方。

如具有仁爱仁慈的仁义之师,兴周伐纣,因纣王荒淫无道,残害忠良,滥杀无辜,陷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仁义之师为救天下苍生万民必然取的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