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勤政爱民,是明君的典范。他取得了万众爱戴,占尽人和,却没有占有天时、地利,执政初期,即遭遇十日当空所造成的特大旱灾,到了晚年,空前绝后的大洪水又在全世界泛滥。
尧自觉年迈休衰,不宜再承担繁重的政务,便召集各国首脑开联邦会议,讨论接班人的问题。尧询问道:“各国的首脑们,我在位已经七十年了,你们谁能顺应天命取代我呢?”
“我们德行鄙陋,不配登上帝位。”各国首脑回答说。
首先要搞清射日的羿是谁。羿射日的典故出处,来自屈原的《天问》“羿何射日?"可见羿射日的传说在春秋以前已经流行,然而屈原表示疑问。西汉《淮南子》及《楚辞》注者东汉王逸均认为羿是帝尧时期人物,又称大羿,以区别于《尚书》《史记》中的后羿。而后羿并不是后来的羿,后作君王讲,所以射日的肯定是羿。然而到底有两个羿还是只有一个后羿,众说纷纭,我个人倾向于只有一个后羿。
***如帝尧时真有一个大羿,其射杀九日,又诛杀诸多怪兽,其功劳必大于舜,按理尧就会禅让给大羿(其功还大过后来的禹)。况且,帝尧都城在山西临汾,地盘很小,如何指挥得动今山东沿海一带强大的羿?!所以历史上只有一个后羿。
关于后羿,司马迁记载不多,主要见于《尚书·五子之歌》。“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奚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夏朝并不强大,启以世袭制即位,有扈氏不服,与启战于甘之野,见《尚书·甘誓》。启的儿子太康继位,不修德,世袭制还未得到广泛认同,故“黎民咸贰”。后羿也没有***太康的兄弟和母亲,只是“距于河”阻止太康复国。羿初夺***,必须要树立威信广施恩德,故有“射日”的传说。后来羿也与太康一样,被寒浞夺了***。
不管传说中是羿射十日还是九日,总之是射掉了九个太阳。有人认为九日是夏的九个部落,夏以日为图腾,即后羿灭掉了夏的十个联盟的部落,这种说法纯属无稽,正如有人将甲乙丙丁戊巳庚辛壬癸认为是商的十个部落一样,纯属脑有洞。
后羿射十日,不过是射杀了九只鸟,并以传说愚民,解除了干旱之苦。古人将太阳称为金乌,金乌是一种火鸟,今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中,正是用金乌代表太阳。
《史记》中记载的禹都“阳城”,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确定为河南省登封县王城岗。登封、巩县(今巩义市)古属洛阳。洛水在巩县注入黄河。羿射九日,就发生在登封一带,而太康的五个弟弟,就逃到巩县洛水入黄河口处等候太康回来,而后羿也在黄河岸边驻兵加以阻止。
历史上有一个大羿,一个后羿,均出自东夷,前者是帝尧时人物,后者是夏太康时期人物。
传说 蚩尤被杀之后,东夷各部落方国又陷于长期的内战之中,烽火连天,民不聊生。大羿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临危受命,担负起统一东夷各部族的历史使命。《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帝俊赐羿彤弓素缯,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今本《山海经》不见大羿射日的故事,但古本中有记载。唐人成玄英《山海经•秋水》疏引《山海经》云:“羿射九日,落为沃焦”。该九日当为九黎或多个部落方国的代名词。宋代类书《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一引《山海经》云:“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十日,落沃焦”。说明古本《山海经》中有大羿射日的故事,但在后来失落了。
以《山海经》为蓝本,《淮南子。本经训》将大羿射日的故事做了总结:“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希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据史料记载,大羿统一了东夷各部落方国,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家。由于该国家为众多崇拜太阳的部落方国所组成,在《山海经》中被称为“十日国”。
十日国的地望位于东海之滨的山东省日照市南部(见“《山海经海外东经》地望考证”一文)。现在的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尧王城遗址为十日国的都城。尧王城遗址南侧的天台山(现为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的一部分)。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内还有太阳石、太阳神陵、老母庙、老祖像、日晷等许多太阳崇拜的遗迹。
大羿和她的妻子姮娥(后来演绎为飞天的嫦娥)死后就葬在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内的天台山上。当地人称之为大羿陵(详见大羿射日)。
因此,尽管二人均善射,射日神话中的羿是大羿而不是后羿,嫦娥的丈夫是大羿而不是后羿。读者在读下面的内容时需要注意。
后羿, 又称「夷羿」,相传是夏王朝东夷族有穷氏的首领,善于射箭。当时夏王「启」的儿子「太康」耽于游乐田猎,不理政事,被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夏王,实权操纵于后羿之手。但后羿只顾四出打猎,后来被亲信「寒浞」所杀。
神话传说「后羿」是「嫦娥」的丈夫。后羿在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烧得草木,庄稼枯焦,后羿为了救百姓,一连射下九个太阳,从此地上气候适宜,万物得以生长。他又射杀猛兽毒蛇,为民除害。民间因而奉他为「箭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