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以为,还是要从字义上去理解。
草蛇灰线。
草蛇,指蛇🐍爬过之后,地面上的草丛被蛇身子压出隐隐约约的一条蜿蜒爬行的痕迹。因为很不明显,所以要十分注意才能辨识出来。
灰线,指用灰末在地面上撒出的线迹。有一个相似的实例是裁缝用粉饼在布料上划出的剪裁轮廓线。但不同的是,剪裁轮廓线是划出来的,均匀、连贯、清晰,而用灰末撒出的线,就很难说能不能同样的均匀、连贯、清晰了是吧?所以就不那么容易辨识了。
草蛇灰线,是两个含义并列的词组。
作者在写书过程中,在字里行间埋下了很多线索,十分隐晦,很难分辨,所以作者(我认为脂砚斋就是作者)说,这些线索就像“草蛇灰线”一样很难被发现。但,它们都是存在着的,需要读者们用心去阅读和发现。
脂砚斋的这段批语十分重要,可以说就是阅读《红楼梦》的总指引。
草蛇灰线只是这部书写作的众多修辞手法之一,我的印象中,只有《红楼梦》这一部书,是作者(和批书者——我认为是同一个人)明确交代所***用的修辞手法。
也许应该纠正一下:草蛇灰线,也许不能说是修辞手法,而是一种独特的写作手法。
所以我曾经在悟空答题时说过,《红楼梦》***中,有的情节,解读时需要前后串联起来思索。
谢邀!“草蛇灰线”下一句就是答案~”伏行千里”,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皆动。“草蛇灰线,伏脉于千里之外”环环相扣,前后呼应。 在《红楼梦》中,简直把此法用到了极致。文章经“增删五次,批阅十载”,处处点情,字字珠玑,一字不可减而一字不需加,留下的全部是精华。随着年龄的增长每看一遍就有不同的体会,前后看了不下十遍,越看越令人越佩服,越看越令人拍案叫绝……
草蛇灰线法是古典***情节结构技法之一。指的是若有似无的伏线伏笔。
草蛇指一条蛇从草丛穿过,不会留下脚印,但蛇有体重,还是会留下一些不明显却仍存在的痕迹。灰线指拿一条缝衣服的线,在烧柴后的炉灰里拖一下,由于线特别轻,留下的痕迹也是很恍惚的。
“草蛇灰线”比喻义是:如同草中之蛇,灰里之线,似断似续,形断实续。文章断而不断,连而不连,起伏照应。
草蛇灰线是一种埋伏笔的方法,埋伏笔使***环环相扣,前后呼应。在故事情节之中和人物关系之间贯穿一条若隐若现、时断时续的线索。
草蛇灰线法是清代文人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提出来的,他说:“有草蛇灰线法。如景阳冈勤叙许多梢‘哨棒’字,紫石街连写若干‘帘子’等是也。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
“草蛇灰线”“伏延千里”,最早出于唐代堪舆学典籍《撼龙经》,明代以后,逐渐转变为对文体文法的评批,直到今天人们对这种技法都有自觉的运用。但对它,现代人却有很多误解。
1.作者开篇就以神话故事开始,写了一段仙缘往事,暗喻后文的主人公宝黛二人,也以还泪解释了林黛玉的动不动就哭的习惯。这是看到后文才能够明白的。
开篇的人物故事以贾雨村“贾雨村言”来甄士隐“甄士隐去”,用谐音法来写一个现实故事,以甄士隐的结局来暗写主人公贾宝玉的结局,以看似散漫无关的开头与事先安排好的结局呼应,堪称精巧的伏线。
2.第五回“游幻境指谜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的判词,用判词提前揭示了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以梦来写人物命运,可不当真,但是读者看到后来,会看到判词都是人物的真实命运。
首先我们说一下这个词语的是脂砚斋在点评《红楼梦》中提到了“草蛇灰线”这一词,在第一回中评到“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这是讲书中的“秘法”。
其次是这个词语的意思,在成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痕迹。”
曹雪芹在写《红楼梦》***用了“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这一手法,给每一个故事情节都设置了多方面的意义,让故事与故事,故事与画面之间的转换也非常自然,通过这种手法的运用用前面的故事给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如在开篇第一回写到的“甄士隐”与“贾雨村”二人,就暗示着后来的故事中真事全部隐去,留下的只有***话罢了。再比如说在警幻仙子的十二钗的判词也预示了后来十二钗各自不同的宿命与结局。以某一具体情节为例,在第七回中周瑞家的去给各姑娘送宫花,就介绍了宝钗不爱花粉的性格,后来看见香菱,也将第四回中“葫芦僧乱判葫芦案”里英莲的下落交代清楚了,接着看到惜春智能儿,又为后来惜春出家的埋下伏笔,而周瑞家的最后才把宫花送到黛玉手里,黛玉一番“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的下的也不给我。”就把黛玉爱多心而又尖刻的性子写出来了。在一件事的同时有将大观园中各位姑娘的性格和命运带出,这就可谓是“草蛇灰线”。
“草蛇灰线”让每一个情节都具有了多方面的意义,再以宝钗扑蝶为例,众姐妹都在一起,唯独不见黛玉,宝钗找到潇湘馆处,就有了宝钗扑蝶,追到了滴翠亭,借此引出小红与坠儿的私情话,宝钗***装成黛玉后,小红中计,受了凤姐之命取工价银,回来却不见凤姐,然后此时避开宝钗不谈,通过小红寻凤姐,将读者的眼光转到了稻香村,表现了小红的口齿伶俐,然后才再次转到潇湘馆,写了黛玉葬花。写寻黛玉到黛玉葬花,这中间不断转换场景,写其他的情节,不断通过中间人物带动情节发展,情景转换和人物性格的描写都在这其中不断地发展,而且并不让读者觉得生硬,牵强。这就是“草蛇灰线”,是曹雪芹在叙事艺术上的完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