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声虚,指应和声音虚弱无力,没有力量和韵味。
求,表示寻找。
所以应声气求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没有独立的声音,在别人的引导下才有所表现,缺乏独立思考和个性,需要借助别人来寻找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我国南宋时代的诗人杨万里,生性钟爱于水,对水性有深度的思考,也写下了不少关于水的诗篇。其中,就有一首《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原诗句如下示:
后山勒水向东驰,却被前山勒向西。
道是水柔无性气,急声声怒慢声悲。
这是一幅山水流向图,但水遇高山而仰止,本欲东向行则只能西去。
本来这两句话的顺序该是“急声声怒慢声悲,道是水柔无性气”,才合乎罗辑推理。然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用逆反心理描述,其目的是用倒装句更能达到与读者内心的共融。
水,大自然界的生命共同体,生植物和动物等一切事物没有一个能离开它。它是万物之源,也赋予了万物之生命。按人类的认知或以形象性比喻:它是一个无私奉献的大好人,一名终生相伴的挚友。
但而在事实里,它有时又不尽都如人意。它疯狂失控时,既能淹没山地、也能吞噬***,所谓“黄河滚滚浪滔天”就是佑证。它一但失势时,又暗然神伤,留下来的是一遍浪迹、令人发指作呕。
固此,人们都说水是柔性温和的,但它并非这样:它动作快时声急怒吼,慢时呢又凄凉悲哉。
其实,作者在写这两诗句之前就给了一个很好的回答。那就是“后山勒水向东驰,却被前山勒向西”,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阻断了水的能量值,迫使它认识到自我的局限性。
“道是水柔无性气,急声声怒慢声悲”,既然是倒装句,但相对于人之理解又是一种反问句。看到了水之急性猖狂,说明它的秉性并不乖;看到了水之慢流悲音,又说明它不具备足够的顽强。
这是杨万里写的一首诗《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它诗句》诗的前两句是:後山勒水向东驰,却被前山勒向西。从诗的前两句可以看出,水的本意是向东的,但是它被勒向了西边去了。水依旧是以它温柔无性的性情到达了它不想到达的地方,不愿到达却还是急流而下。有道是“上善若水”这首诗就是最好的诠释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