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敬和苏秦
悬梁刺股,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写的是孙敬和苏秦。出自《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和《战国策·秦策一》。古代有一位贤士,叫孙敬,字文宝,非常喜欢学习,孜孜不倦,每天闭门从早到晚一刻也不停地学习。有时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如果读书疲劳困倦,眼睛一闭上,睡着了,头必然要低下来,那么,悬在梁上的绳子就会拉起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这样就能够继续读书了。后来,孙敬终于成为当时有名的大学士。
一生懸命 : 名词、形容动词。直译是把命悬于一处。此源于日本封建时代,人们拼命保住自己的领地并赖之以生活。可翻译为:拼命、努力专心致志等。例えば:废寝忘食 焚膏继晷 鸡鸣而起 磨穿铁砚 夙夜匪懈 夙兴夜寐 无冬无夏 宵衣旰食 学而不厌 圆木警枕 幼学壮行 朝乾夕惕 只争朝夕 孜孜不倦 坐以待旦 手不释卷 攻苦食淡 苦心孤诣 囊萤照读 卧薪尝胆 悬梁刺股 仰屋著书 引锥刺股 凿壁偷光 不敢旁鹜 不知肉味 目不窥园 倾耳而听 倾耳注目 一心一意 屏气凝神 全神贯注 专心致志
雍正皇帝(1723-1735),在位13年,目前能统计到的有近二十几个案子。不过雍正朝的文字狱,以雍正六年(1728)开始立案追查的吕留良诗文著作案为标志,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几起文字狱的案件是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出现的副产品;从吕留良开始后的一阶段的文字狱,则表明雍正帝的政治注意力转移到思想领域潜伏的***民族意识当中了。
汪景祺《西征随笔》案。汪是雍正朝第一个因文字狱被杀的人,根本原因就是年羹尧权势滔天时,汪极尽谄媚之像依附年羹尧,雍正力矫朋党之弊,就拿他开了刀。汪在康熙五十二年才考了个举人,雍正二年他离京前陕西布政使胡期恒处“打抽丰”,胡是年羹尧的死党,当时年羹尧时任川陕总督,极受雍正宠信,汪便通过胡这层关系上书年羹尧,在信中极尽谄媚阿谀之能事,最绝的是汪在信中结尾处说如果不能瞻仰“宇宙第一伟人”年羹尧,则“此身虚生于人世间”了,就这样汪成了年的入幕之宾。不过,年的好景不长,雍正将年治罪后,查抄年的住所时,发现汪所写的《读书堂西征随笔》,雍正阅后,恨的那是咬牙切齿,果然,时而与人刚处决了年羹尧,便把汪依大不敬律立斩,罗列罪状又:(1)汪景祺的诗句“皇帝挥毫不值钱”,这是讽刺康熙皇帝;(2)非议雍正年号用“正”,有“一止之象”;(3)汪写“功臣不可为”一文,责备人主猜忌,以檀道济、萧懿比年羹尧。雍正很清楚,汪仅仅是依附年羹尧,自然罪不至死,所以不惜从他的《西征随笔》中罗列罪名,处以典刑。
受年羹尧牵连的第二件文字狱是钱名世作诗投赠年羹尧案。钱名世是江南武进人,时为翰林院侍讲。我们查看他投赠年羹尧的诗:第一首“分陕旌旗周召伯,从天鼓角汉将军”,把年羹尧比作周代的召伯和汉代的卫青、霍去病,阿谀奉承的味道十足,但挑不出政治问题。再看第二首“鼎钟名勒山河誓,番藏宜刊第二碑”,钱不过是一个从五品的清闲翰林,发表“宜刊第二碑”的意见毫无政治影响,更何况是以同年赠诗,不过雍正帝还是不肯发过他,目的就是清除官场妄自菲薄,趋炎附势的恶劣习气。
吕留良文字狱。吕留良是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为了表示自己无意在清朝当官,索性出家当了和尚,可见他是一个很重民族气节的明朝遗民。而吕留良本人又声望极高,他在评选科举考试的墨卷时,发挥儒家传统的“夷夏之防”的思想,给予了汉民族深刻的影响。雍正六年,湖南士人曾静、张熙策动手握兵权的岳钟琪谋反,后来曾静被捕,在监狱中供述他的反清思想来源于死了快五十年的吕留良,雍正帝想到吕留良的思想深而广,今天有一人受他思想影响而谋反,保不齐今后有可能有十个、百个。这样一来从维护清朝统治,雍正帝对吕留良的思想都忍无可忍,将吕留良被剖棺戮尸,子孙及门人等或戮尸,或斩首,或流徙为奴,罹难之酷烈,为清代文字狱之首。
现代流传最广的文字狱案件之“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这两句诗出自于翰林院的徐骏,雍正八年他被人告发,说他“思念明朝,出语诋毁,大逆不道”,罪证就是这两句诗,经刑部审核,雍正帝批准,把徐骏杀掉了。不过“清风”、“明月”之类的诗句绝不会隐含反清复明的思想,徐骏因此被杀,实在是冤枉之至。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些地方官吏为了邀功请赏,往往以查出犯忌文字向雍正汇报,希望能够得到职位升迁。平心而论,雍正皇帝并非昏聩之主,对那些似是而非的小案子并不十分感兴趣。不过雍正仅在位十三年,不然的话文字狱会泛滥起来。
说到历史上最励志的皇帝,不得不说的一个就是朱元璋。
朱重八同学(也就是朱元璋)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最终凭借自己的能力一路打拼,登上皇帝宝座。这本身就是一个励志的故事。
不管别人怎么当了皇帝要干啥,反正我准备当个不务正业的皇帝!天天游山玩水,遛鸟逗狗。国事什么的都交给刘基等几个同学去处理。但是!从1368年老朱称帝,到1398年病逝,这三十年来,老朱都在为繁忙的国事而劳累,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
据《明史记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内,朱元璋审批阅内外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六件,处理国事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200多件,处理国事400多件。仅此一端,即可知道他是多么勤奋。这一比较,我的想法瞬间有点……汗颜
除了勤奋工作,老朱还是一个勤奋学习的皇帝。由于从小没有学习的机会,在建立帝国后,他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每天处理政务后,就是读书。“太祖……身在行间,手不辍书”《明史纪事本末》非常生动地描写了老朱的读书画面。
水滴石穿,勤奋的学习,让老朱逐渐变成了学问大家。清代学问家赵翼饱含深情地概括老朱一生的学问境界说:“明祖以游丐起事,目不知书,然其后文学明达,博通古今,……此固其聪明天亶,然亦勤于学问所致。”《廿二史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