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同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
成语发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zuò shōu yú wēng zhī lì
成语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成语出处:蔡东藩《唐史演义》第三回:“俟关中平定,据险养威,看他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也不为迟呢?”
形容两者互相争斗,两败俱伤,旁边的人收获最后成果。
鹬是一种鸟类,蚌是贝壳类,鹬用嘴叼住了蚌想吃掉它,蚌用壳夹住了鹬,二者僵持不下,都精疲力尽,被旁边的渔翁双双捕获,最后得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是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是两方人争执不下反而让第三人得了好处。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出处来源于《战国策·燕策二》中: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擒)之。讲的是赵惠王要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赵惠王,于是便讲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使赵惠王放弃攻打燕国。
由此引申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成语来形容两败俱伤,让旁人得利。
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当争斗的双方势均力敌时,第三方可以趁机得利。
故事源自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一只蚌藏在沙滩上的洞穴里,突然被一只鹬发现。鹬贪婪地想吃蚌肉,但蚌紧闭两个贝壳,不肯露出一丝一毫。于是鹬继续等待,不愿放弃。突然,一个渔翁在远处看到了这一景象,心生贪念,希望鹬能再稍等片刻,让他到达。渔翁赶到沙滩上,急忙捉住鹬,同时将蚌打开取肉做饭。
这个成语形容在两个强势争斗的双方中存在的第三方,可以从冲突中得到好处。它提醒我们,当我们见到两个势均力敌的敌人争斗时,我们要审时度势,抓住时机从中得利。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对贪婪与自私行为的警示,因为鹬的贪婪最终导致了它被捕,而渔翁则作为第三方最终得到了收益。
成语解释
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成语出处
蔡东藩《唐史演义》第三回:“俟关中平定,据险养威,看他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也不为迟呢?”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语法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近 义 词
鹬蚌相争,渔人获利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两句话都是一个意思。螳螂看到猎物,奋勇当先,挥动两把锯齿大刀,一举将猎物擒拿,全不知身后有只虎视眈眈的天敌在后以逸待劳。
鹬蚌相争也是,你争我夺,岂料正在斗个你死我活的时候,有人不劳而获,轻松的收取了双方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