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者性质不太一样,先说说李广,人们常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这个人,能征善战,但是一生机遇不佳,当过俘虏,最后一次率军出征,因为迷路,贻误战机,因羞愧难当,不想听到朝廷同僚的口诛笔伐,***的,有罪但罪不至死。项羽少年成名,机运一直不错,羽之英勇,千古无二,力能扛鼎,一生之中只败过一次,垓下之战,被韩信率领的汉军合围,被迫***,项羽是逃不掉的,即使是回到江东也是兵败,理由有3,1韩信破齐之后,项羽第一次感到害怕,第一次用外交手段去游说韩信,结果失败,如果真那么自信,项羽是绝对不会用外交手段,一定是军事手段解决,2韩信破齐之后,楚军的大后方就会暴露无疑,彭城随时会丢,切断粮草更是轻而易举,3即使退回江东,刘邦这个人是绝对不会给他喘息机会的,一定追杀,此时刘邦有本部人马,韩信的军队,英布的军队,彭越的军队,在加上其他小股联军人马,拿下江东不成问题,这个项羽也是知道的,所以才***的,
二者是不一样的!
李广这时候已经年老,从他之前问到过的问题来看,他其实挺在意能不能封个功名的,他挺在意自己的名声的。为将者都想建功立业,以前他的失败还可以当是运气不好,这回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自己违抗军令,导致了损失惨重,他老了,已经经不起这种负罪感了,所以自刎!
而项羽首先是和虞姬有很大的关系,项羽被困的时候,虞姬听到了四面楚歌,也看清了事情的结果,在项羽面前拔剑自刎。项羽是一个爱面子的人,喜欢争强好胜,自己的女人在自己面前自刎,楚军也伤亡惨重,让他觉得在回江东就没有面子了,所以才会选择乌江自刎
第二个原因,项羽有机会渡过乌江,重新再来,只要能回去,江东父老也是支持他的,重新再来也不难。即便自己重新壮大了,还要面对刘邦这个劲敌,自己的势力也小于刘邦,刘邦既然都能撕毁条约,恐怕也是敢发兵江东,到时候遭殃的就是自己的江东百姓了,江东就会陷入战争,自己更心里过不去了。
我认为两者看似都是英雄末路,但还是有所区别。
换个角度,李广有些为名多累,李广本人智勇双全,建功无数,人生几起几落,年迈終不得封侯,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世间有才华而无法施展出的也不计其数,李广最少展示了自己的人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李广过于执着了。
而项羽,是穷途末路了,实在无路可退,他楚后人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可能像刘备一样,被俘后委曲求全,如李清照诗言,生当作人杰。作为一个帝王(史称)退无可退,只有做此选择。
身在闹市,心向青山
美人迟暮、英雄末路,均是人间无可奈何之事。
所谓英雄末路,就是指英雄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
李广***和项羽自刎,确实是英雄末路,但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项羽和李广倾注了太多的个人感情,《史记》中的项羽和李广的形象远比真实的光辉伟岸。
1,李广,世称“飞将军”
李广,在后世成为了名将的化身,并深受文人士子们所尊敬,但真正的李广其实有名将之名而无良将之实。
或者我们应当说,李广单兵能力高强,是一个冲锋陷阵的勇士,但并非指挥千军万马、攻城掠地的统兵之才。
李广之死,源于漠北之战的迷路。此战,李广想做前锋,但卫青受汉武帝授意,认为李广太老,慎用。
于是,卫青便用了公孙敖,并把李广调开。李广知道后先是拒绝调动,后又恼怒的回到营中与右将军会合,领兵从东路出发。
但李广后来由于迷路,落在了卫青后面,耽误了军期,没能参战。
1.李广之前经过了三场战役,看结果确实是点背。重要的是,在当时,李广点背成了汉朝上上下下的共同看法。这时候,汉武帝正在准备和匈奴的最后一战。在汉武帝的***里,这次出征,原本没有李广的份。可是快六十岁的李广知道,这是他人生中马上封侯的最后一次机会,就再三请求汉武帝允许自己出征。汉武帝实在不好意思,答应了。可是出发前,汉武帝私下交代卫青,李广这人点背,别让他和匈奴直接开战。李广不知道这是汉武帝的安排啊,出发前一看卫青给自己安排的路线不是和匈奴主力作战的路线,哪里甘心啊,可军令如山,又不能不服。要说李广,点也真不是一般的背,他的部队竟然在沙漠里迷路了,延误了汇合日期,等卫青那边打败匈奴,李广的部队才姗姗来迟。在历朝历代,延误军期,都是大罪,李广羞愧难当,***谢罪。一代将星,就这样死在了沙漠。
2.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英雄人物。但如项羽这样铁血柔情的汉子却很少。万军包围,四面楚歌也打不倒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战场上的纵横吟啸,面对***却柔情刻骨,像项羽这样的英雄,当之无愧的受后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