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下》“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可以理解为:贤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后再去使别人明白;今天的人则是自己都没有搞明白,却想去使人明白。
我们今天说“教育者先受教育”或者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都是“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意思。
相反,自己身歪要求影子正,源浊却要求流水清,自己都还没弄明白,却想去使人弄明白。可谓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一语出自《孟子-尽心下》第二十章。原句“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贤者,德才兼备的人。以,介词,用。其,第一人称代词,自己。昭昭,形容词,明白。人,旁指代词,別人。“其昭昭”,主谓词组作介词“以”的宾语,“以其昭昭"介词词组作动谓“使"的状语。译为“用自己明白的道理"。昏昏,形容词,糊涂,模糊。全句译为“德才兼备的贤人用自己明白的道理(去教导别人)必使别人也明白,今天的人用自己糊涂的观念和模糊不明白的道理去使别人明白。又,筆者正翻译《四书》,《大学》,《中庸》即将出版,《论语译释》已出版,正在翻译《孟子》。
昏昏:模糊,糊涂;昭昭:明白。
指自己还糊里糊涂,却要去教别人明白事理。
【出自】:《孟子·尽心下》:“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语法】:复句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现代汉语解释是指自己还糊里糊涂,却要去教别人明白事理。现在常用来形容自己还一知半解,却好为人师的人。那么这句话的原义是不是这样的呢?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句话见于《孟子·尽心下》,完整的原文是“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的这句话没有上下文联系,很突兀,这就给人们的理解带来不便。断章之文,历来见仁见智,容易产生分歧,但就这句话,大家的见解却高度一致,都认同目前传统的解释,传统解释就是:贤能的人先自己弄明白了,然後才去教别人明白;而今人们自己都不明白,却想让其他人明白。
对这句断章之文的传统解释,我独存疑。为了切实弄明白这句话的真义,我在更早的经典《道德经》里找到了与之相近的话。《道德经》第二十章里有这样的一段话:“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在这里,老子称自己“昏昏”,而把“昭昭”者称为俗人。老子把“昏昏”者喻为大海,深沉而不见急流,实质暗流涌动,能量巨大;老子把“昭昭”者喻为飘风,呼啸而好象不会停止,实则“飘风不终朝”,势凶而不会久。这样看来,“昏昏闷闷”者不一定就真的是糊涂蛋,而“昭昭察察”者也不一定就是真正的智者。
我们再返回来看孟子的话。孟子所谓的“贤者”,一定是个聪明能干之人,“昭昭”乎显于世,或纵横捭阖于诸候,或建功立业于天下,而今“以其昏昏”者,则不一定就是个糊涂蛋、无能儿,要么也不可能“使人昭昭”。孟子所指的“以其昏昏”者,或许就是自称。“昭昭”者或许是个贤者,却决不可能是个圣人;而“昏昏”者或许不是个贤者,却有可能是个象大海一样深沉的圣人。贤者有棱角,锋芒毕露,形而下者为之器,器具体而为用者,故昭昭然乃世之有用之才;圣人却大而无形,方而无隅,形而上者为之道,道无具体,故昏昏然而无所成。
老子就是个“昏昏”然的圣人,人们只知道他是个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并未见他有纵横捭阖之能,决胜千里之功,但他的名字却伴随他的思想永远不朽。孔子也是这样,他的“昏昏”然表现在政治仕途上,周游列国而不见用,穷其终生而无所功。表现在教学上,他对每一个问题,从来没给过学生一个明确而标准的答案。比如同样是仁这个问题,樊迟问仁,他的答案是“爱人”;仲弓问仁,孔子的答案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仁,孔子回答说“子欲立而立人,子欲达而达人”;而颜回问仁时,孔子的答案则是“克己复礼”。孔子虽如此“昏昏”,然学生却能“昭昭”,孔学却能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绵延至今。孔子***“昭昭”者,七十有余,最著名的有子路以武见长,子贡以言辞、外交、经商见长,子夏以文学见长等等,然***象孔子一样“昏昏”者,仅只颜回而已,早死之前未见其有尺禄寸功,未能显名于世,却能配享孔庙,何也?以其“昏昏”而非“昭昭”者也。
谢邀!四书之所以被称为经典,自有其经典之处。这事得从源头谈起。
孔子得老子道之精髓,本想传于颜回,颜回早逝,孔子担心其道失传,故仰天长叹:“天降丧我”,幸尔曾参得其真传,观《大学》,知曾参得其要妙,曾参又将其修身之要妙传于子思;其实《中庸》并不象现代人说的为人处世的调和式的中庸,完全是修炼时的“中正其心,如如其心”;子思又将其修身要妙传于孟子。
从孟子“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此语,足见其得“道”之要领!其可上溯到老子的“朴散则为器”及《易经》系辞上说的“易者,寂然也,无为也”,又可延伸到佛学上的“戒定生慧”。何谓“朴”,未经雕饰之木,喻其自然而然,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百姓皆谓我自然”的浑朴自然,“戒定生慧”也是要求人在“虚极静笃”、“物我两忘”、“隳肢黜聪”的状态下,“内观”“内视”混沌浑朴之道的微妙变化,所以这里的“昏昏”,是不昏之昏,亦同易经之“蒙”,不蒙之蒙,常人之昏蒙乃指愚顽之昏蒙,这实际上是***蒙,道学上的“蒙”是浑朴之蒙,自然之蒙。人能守其浑朴之昏蒙,久而久之,则慧自然生,其同孟子所言之“昭昭”,亦同老子所言:“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此昭昭真乃大智慧,姜子牙、鬼谷子、范蠡、孙武、张良、诸葛亮、刘伯温等皆深通此道。
下面这个图片上的“《三教真传》”的书,大家且莫与什么宗教挂上钩,细观之,均为智慧之言,其实“教”这个字,古字左上为“爻”左下为“子”、右为“攴”(pu,平声),意为一阳来复(子时)、阴阳相荡(攴为小击,引申为阴阳相荡)的微妙变化,以此教人,用今天的话说“实践出真知”,易道及四书皆属实践之学,有志于学问者,当细嚼之。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意思是:自己还糊里糊涂,却要去教别人明白事理。
出处: 孟轲《孟子 尽心下》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复句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释义:昏昏:模糊,糊涂;昭昭:明白。指自己还糊里糊涂,却要去教别人明白事理。[拼音] [yǐ qí hūn hūn,shǐ rén zhāo zhāo] [出处] 《孟子·尽心下》:“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