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笔直书名词解释史学概论,秉笔直书名词解释史学概论pdf

tamoadmin 百业资讯 2024-09-11 2 0

清代文字狱之一的“明史案”,究竟是怎样的案件?

“明史案”是清朝著名的文字狱案件,起源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是清初最大的一次文字狱。

文字狱

自古以来,汉族士人就有修史的传统,明朝灭亡后,汉族士人面临异族入主中原的事实,感受着离乱之苦和身家之痛,感念旧朝。于是汉族士人们着手纂修明史。但是,由于修史的队伍之中,鱼龙混杂,导致士人修史风气中的一些恶习愈演愈烈。至康熙初年,这种夹杂着强烈功利目的的修史活动,终于成为清廷推行专制文化政策、打击士人的口实,酿成了惨烈的修史案。

秉笔直书名词解释史学概论,秉笔直书名词解释史学概论pdf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朱国祯

清初明史案主要与朱国祯和庄廷钝龙有关。朱国祯,浙江湖州人,万历年间进士,晚年仿照《史记》纂写一部《明书》,但是朱未等到《明书》的出版便已辞世。庄廷龙,朱国祯的同乡,贡生出身,因病致盲,想效仿左丘明,纂写一部史书,实现其青史留名的理想。于是庄从朱国祯后人手中购得《明书》书稿,聘请江浙的文人茅元铭、吴炎等十六七人,对《明书》进行“删润论断”,改名为《明史辑略》,署名为庄廷龙。

庄廷龙

秉笔直书名词解释史学概论,秉笔直书名词解释史学概论pdf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史辑略》尚未刊印,庄廷龙便已去世。他的父亲为完成他的遗愿将书出版,并聘请明进士赵令晰为该书作序,还将查继佐、范骧、陆圻等三人姓名署于参订者之中,于顺治十七年(1660)冬出售。但查等三人以“不相闻且未见书”为由,将此事呈报浙江学道。

此时解任回乡的贪官吴之荣向庄氏索要贿赂,企图诈取其财产。庄氏为避免打官司,向湖州知府行贿。吴见索贿不成,遂将此事上报京城,一场血腥惨烈的文字狱就此开始。康熙元年(1662),四大臣辅政,遂兴起这场案狱。凡《明史辑略》牵涉之人,从重处置,不管男女老幼,全部入狱,受牵连的多达千人之多。康熙二年(1663)五月定案,上自知府,下至刻工,被处死者七十余人,其状惨不忍睹。

一个明史案,一场文字狱,受牵连之人上千,被杀者七十有余。而这仅仅是是清朝文字狱的冰山一角,见于记载的文字狱终清一朝有七八十起,著名的有“明史案”、“吕留良案”和“南山集案”。

秉笔直书名词解释史学概论,秉笔直书名词解释史学概论pdf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我看来,文字狱的大兴,抑制了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是造成清朝逐渐落后西方的重要原因。同时文字狱也是统治者用血腥***的方式在思想文化的领域实行专制主义集权统治的突出表现

喜欢金庸《鹿鼎记》都知道,该书首篇就以“庄廷鑨(音同龙)明史案”开场。

“明史案”——与命运抗争的历史发烧友庄廷鑨

浙江湖州南浔镇的庄允诚为当地数一数二的富贵人家。庄家不仅家资丰厚,还人才辈出,有“九龙”之称,其中一位叫庄廷鑨,打小聪慧过人,15岁进国子监上大学。可上天偏偏喜欢捉弄人,当庄廷鑨风华正茂、蓄势待发之年,不料却因患一场大病而致双目失明但庄廷鑨并未因遭此挫折而颓,最初的苦闷过后,他开始了与命运抗争。

双目皆盲的浙江湖州富户庄廷鑨出钱购买明人朱国祯一部未完成的《明史》,然后增润删节,补写崇祯朝和南明史实,其父庄允诚于公元1660年将书刻成,即行刊书《明史辑略》。书中仍奉尊明朝年号,不承认清朝的正统,还提到了明末建州女真的事,并增补明末崇祯一朝事,直呼努尔哈赤为“奴酋”、清兵为“建夷”,全都是清朝所忌讳的。


“明史案”经过——小人吴之荣告发

公元1661年,归安知县吴之荣因为一起贪腐案被罢职后,试图告发庄廷鑨反书作为功劳,好谋求复职。吴之荣告到将军松魁处,松魁转发给巡抚朱昌祚,巡抚转发给督学胡尚衡。这些人接受了庄允诚数千金的贿赂,拒不审理。庄允城将其中被告发的句子改掉后,继续刊刻发行。不料吴之荣见毫无动静,买到了初刊本,再度告发,事情越闹越大,最后惊动朝廷中的辅政大臣鳌拜等人。

明史案的主人公庄廷钱,浙江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清兵人关后,庄廷钱购得前明天启朝大学士朱国桢所撰明史稿,并广聘名士增补天启、崇祯两朝史事,用自己的名字刊行。

由于书中有诋毁贬斥清统治者的文字,所以不断遭到勒索,因***罢官的归安知县吴之荣勒索未成恼羞成怒,他设法购得初刊本,呈交法司。清统治者得知消息后,为压制一切公开的或潜在的反清行动或思想,遂兴大狱。凡刊刻、参校、藏书、售书者,以及失职之官吏,均株连治罪。至康熙二年(1663)五月十六日,因庄廷钱案被凌迟处斩百余人,诸犯妻子皆流徙。庄廷铑虽早死,仍被掘墓焚尸,父、兄弟数人均被斩,相关地方官员亦受重处,明史案成为清代牵连最广、规模最大的文字狱之一。

浙江乌程(今吴兴)南浔镇富户庄廷鑨,因病眼盲,想效仿历史上同为盲人的左丘明,著写一部史书。 但又匮于自己所知不多,便去买得前明-天启朝大学士朱国祯的明史遗稿,延揽江南一带有志于纂修明史的才子吴炎、潘柽章等十六人加以编辑。 书中仍奉尊明朝年号,不承认清朝的正统,还提到了明末建州女真的事,并增补明末崇祯一朝事,直呼努尔哈赤为“奴酋”、清兵为“建夷”,全都是清朝所忌讳的。 该书定名为《明书》,书凡一百余卷,作为自己的著作,并请李令皙作序,题茅元铭、吴之铭、吴之熔、李涛、茅次莱、吴楚、唐元楼、严云起、蒋麟征、韦金佑、韦一围、张篙、董二酉、吴炎、潘柽章、陆圻、查继佐、范骧等十八人于其上,“卷端罗列诸名士,盖欲借以自重。故老相传,二百余人中,多半不与编纂之役”。 又说明此书是根据朱氏(即朱国祯)的原稿增删而成。庄廷鑨慕杭州举人查伊璜之名,擅自将其列入《明史》的参订名单,查伊璜得知后吓得心胆俱裂,为求自保,赶忙向学道检举告发,但学道并未在意此事。 顺治十八年,七月,归安知县吴之荣再次告发,此书终引起清廷关注,遂大兴文字狱,相关人等被捕杀殆尽。

明朝有一位官员叫朱国祯,浙江湖州人,退休后在家写《明史》,这是一部从洪武写到泰昌(有一种说法是写到天启)朝的史书。

朱国祯死后,家人将这书稿卖给了同乡庄廷鑨。庄请人把书续完,补足了天启、崇祯朝的记录,连南明的也一起写完。因为事以朱国祯的书稿为基础,所以其自带明朝正统思想,写到明朝后期建州崛起时,对建州统治者使用了明朝册封的官爵,对与建州作战失败的明朝将领用同情的笔法,对投降建州的官员称为叛贼,同时在南明部分***用南明皇帝的年号,而不用当时在北京的顺治皇帝的年号。

顺治十二年,1655年,《明史》完成,不久庄病死,其父庄允城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刻印刊发,并请江南名士写序。

顺治十八年,1661年,有人告发,清廷大怒,最后惊动鳌拜,下令彻查。康熙二年,1663年结案,写书者被凌迟,作序、刻印、出版、贩卖、购买者全部处死,共处死70余人,家人发宁古塔,朱国祯家和庄廷鑨家极惨。金庸《鹿鼎记》开篇介绍了此案的详情。

这个案子,是清朝文字狱第一案。就像我们平常常说的那样,越是喝醉的人越说自己没醉。其实在朝代这里也是如此,越是窃取江山得国不正的朝代,就会越加剧对文字的掌控。

中国传统史学以什么为撰述宗旨?

一是十分重视修史,各类官修、私著的史书不计其数,为中华文明的连续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以追求信史为目标。先秦史官即强调“书法无隐”,到后来的秉笔直书,讲求事实,是古代正直史家的优良传统。

三是以经世致用作为史学撰述的宗旨。中国传统史家很重视史学的道德教化、引导向善的功能。

中国传统史学以“述往事,思来者”为撰述宗旨。

中国传统历史学的本质属性之一是关心未来,关心人类社会的历史前途。中国先民对于过往与未来的关系,很早就产生了一种朴素的辩证认识,即“彰往而察来”(《易·系辞下》)。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史学思想的源泉之一。司马迁著《史记》,继承和发展了这个思想,提出了“述往事,思来者”的撰述宗旨,即叙述过去的史事是为了使将来的人读其书而有所思。

《汉书·司马迁传》颜注谓:“令将来之人,见己志也。”是深得太史公之意的。司马迁之志是什么呢?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之所得,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之所得。这正是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伟大之处(以上引司马迁语,见《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司马迁传》)。

此后,这一思想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史学的一个优良传统,所谓“多识前古,贻鉴前来”(唐高祖《命萧璃等修六代史诏》,《唐大诏令集》卷81),成为史家的共识和史学之一个基本任务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史学是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永久的伴侣。

请简述中国传统史学的特征?

中国传统史学历史悠久,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主要由以下特征:

一是十分重视修史,各类官修、私著的史书不计其数,为中华文明的连续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以追求信史为目标。先秦史官即强调“书法无隐”,到后来的秉笔直书,讲求事实,是古代正直史家的优良传统。

三是以经世致用作为史学撰述的宗旨。中国传统史家很重视史学的道德教化、引导向善的功能。

史家的历史?

中国古代史官产生出中国最早的史家,而中国古代的史家却并非都是史官。从广义上来说,中国古代史家,既包括那些没有史官身份的史家,也包括那些具有史官身份尤其是那些作出了成就的具有史官身份的人,他们对中国史学的发展都有辉煌的贡献。

请简述中国传统史学的特征?

中国传统史学历史悠久,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主要由以下特征:

一是十分重视修史,各类官修、私著的史书不计其数,为中华文明的连续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以追求信史为目标。先秦史官即强调“书法无隐”,到后来的秉笔直书,讲求事实,是古代正直史家的优良传统。

三是以经世致用作为史学撰述的宗旨。中国传统史家很重视史学的道德教化、引导向善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