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理刑部冤案,雍正这一方幕后的高人的是邬思道,他不建议雍正前去审理。
雍正原本是想捅一捅刑部这个马蜂窝,彻查这件事情,一方面,自己追比户部欠款的差事可以说是以失败告终,雍正急需要一件事情来为自己重新找回场面,另一方面,雍正也想借助这件事情重新获得康熙的认可与信任。
但是针对雍正这样的想法,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他极力反对雍正去参与审理刑部冤狱的事情。
首先,审理此事,必然会牵涉到太子。太子主管刑部多年,并且在朝中拥有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络,所以一旦太子受到了影响,必然会引起诸多朝臣的一致不满,这也将会将自己置于不利的境地。
其次,那就是此时康熙的态度。尽管康熙对于太子有着诸多不满,但是在康熙心中,太子仍然是储君之位的不二人选,一来是由太子的深分所决定的,二来是康熙倾注了自己的半生心血,不会轻易地放弃,而实际上,与太子作对,企图扳倒太子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在于康熙作对,必然为康熙所厌恶。
再次,实际上,康熙对于太子的不满也是压抑了很久的,尽管康熙有没有废黜太子的打算犹未可知,但是必然是想借着这件事情,给太子一个提醒和警告。
而康熙自己不愿意动手去查,而让皇子去查,颇有一点“钓鱼执法”的意思,既可以把这个锅甩给别人,让皇子去承担这个责任,同时又可以借势找到太子的反对派阵营,了解皇子们的想法和态度,可谓是“一石三鸟”。
也正是看到并且想到了这一层,邬思道坚决反对雍正去接下审理刑部冤案的差事,而雍正也听从了邬思道的建议,不惜用一招“苦肉计”,把自己整的的了风寒,进而躲过了这次潜在危机。
《雍正王朝》作为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历史剧,里面有许多的耐人寻味的地方。而整部剧其实是围绕着一件件的事情展开的,而其中又有“九子夺嫡”贯穿其中。
两人都到皇上面前申请办理这件事情,给康熙分忧解难。但是其实胤禛是“***进真退”,胤禩是“真进”。两人在作出自己的决定的时候,都找了“高人”指点,胤禛的高人是自己府里请来的谋士邬思道,胤禩的高人是上书房大臣佟国维。
邬思道的观点是:不能接,刑部案结案只是,就是太子被废之日,不能承担废太子的罪名。
胤禛在邬思道的思路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完善,玩儿了出“金蝉脱壳”,但是整体思路还是“不接”.
佟国维的观点是:必须接,康熙皇帝不怕做错事,就怕不做事,胤禛办理的追缴国库欠款一事就是例证。
佟国维提前在康熙面前“打了预防针”,害怕“投鼠忌器”,康熙的意思是无论是谁都要一查到底。
胤禩也秉承了佟国维的思想,诱供肖国兴,将太子牵扯了出来。
表面上看胤禩因为这件事情被康熙封为廉郡王,胤禛因为“生病”什么都没捞着,太子被肖国兴举报使皇帝产生了废黜太子的心思。
胤禩大获全胜,这只是表面现象!
实际上,康熙对胤禩的评价是“其心可诛”!但是康熙皇帝选择了隐忍。
一是严禁拉帮结派,对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的,一律给予纪律处分。
二是严禁拉票贿选,对在民主推荐和选举中搞拉票、助选等非组织活动的,一律排除出人选名单或者取消候选人资格,并视情节给予纪律处分,贿选的依法处理。参与或帮助他人拉票贿选的,比照为自己拉票贿选的行为依法依规给予处理。
三是严禁买官卖官,对以谋取职务调整、晋升等为目的贿赂他人或者收受贿赂的,一律先停职或者免职,并依纪依法处理。
四是严禁跑官要官,对***取拉关系或者要挟等手段谋取职务或者职级待遇的,一律不得提拔使用。
五是严禁***骗官,对篡改、伪造干部档案材料的,一律对相关人员给予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
六是严禁说情打招呼,对搞封官许愿或者为他人提拔重用说情打招呼的,对私自干预下级干部选拔任用的,一律记录在案,情节严重的严肃追究责任。
七是严禁违规用人,对突击提拔调整干部、超职数配备干部和违反规定程序选拔任用干部的,一律宣布无效,并视情节对相关人员给予纪律处分或组织处理。
八是严禁跑风漏气,对泄露、扩散涉及换届人事安排等保密内容的,一律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九是严禁干扰换届,对造谣、诬告他人或者妨害他人自由行使选举权的,一律严厉查处,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最高人民***向社会严禁纪律公布“五个严禁”的规定。这“五个严禁” 是:严禁接受案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的请客送礼;严禁违反规定与律师进行不正当交往;严禁插手过问他人办理的案件;严禁在委托评估、拍卖等活动中***;严禁泄露审判工作秘密。
追比欠款是一个重要剧情,其中智多近乎妖的邬思道也在鼓励四阿哥干,似乎不合情理,但是细细想来,却是以进为退的妙招。四阿哥从黄河水患开始,一直到江南筹款为止,显示出过人的能力,回来的时候已经被针对了。如果再一路高歌下去,势必成为太子集团,八阿哥集团,大阿哥集团的集火目标。这些人都是极其聪明之人,太子的失败就是目标太集中,这么多优秀的人一起整他,怎么会不倒。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是皇帝的态度,八阿哥失势就是中了皇帝的引蛇出洞之计,皇帝发现八阿哥的势力非常庞大,百官不说,上书房两位重要的大臣也已经倒向老八,自己有当太上皇的危险,立即罢黜两位大臣,复立太子,打击八爷党。如果四阿哥势力过于膨胀,皇帝的打击很可能就来了。四阿哥追比欠款失败,小集团建设告一段落,其他几个集团立刻放弃了四爷,主要精力对上太子集团,最后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实力大损,四阿哥躲在后面看,真所谓夫为不挣,天下莫能与之挣。通过此事,四阿哥也能从此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防止脑袋过热。清朝皇帝为了防止子嗣挣储自相残杀,发明了暗立储君,真是一个好发明。
这个故事发展在雍正王朝的第三集,第四集,雍正刚从江南赈灾往回走,还没有走到京城,康熙在炕头一合计,为什么盛世之下,国家连赈灾的钱都没有,原来都被官员给挪用了,好家伙,还不少,足足1200万两。
康熙合计来合计去,决定要调理调理这帮借钱的官员,并且当众允诺,谁要是能把欠款要回,别说1200万,就是1000万,就封他的亲王。
这是康熙四十多年的事情,众皇子不过二三十岁,这个亲王在当时很有含金量,雍正排行老四,在江南赈灾的时候还人称四贝勒,因为赈灾有功才封个郡王,按理说正是这些皇子年少气盛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敢接这个差事,顿时康熙心里也是失落啊!自己生了这么多儿子,到关键的时候一个也指望不上。
那么,这个差事为什么会落到雍正的头上呢?
放眼康熙晚年的政治生态环境,一个是以太子为首***,一个是以老八为首的八阿哥党。
太子和八阿哥的区别在于,老八是能说会道,不爱做实事,太子是不能说不会道,更不爱做实事,所以,太子和老八的竞争中,太子率先出局。
既然太子和老八都不想接这个烂差事,这个欠款说到底最大的难题就是向皇亲国戚来讨要,说到底就是皇族的家事。弄来弄去,得罪的都是有权有势的人,太子和老八只能是相互推诿,最后推到老四雍正的头上。
因为他们都知道雍正是一个能办事的人,所以不会推诿,换做是别人肯定不会去趟这趟浑水,大家都心知肚明,太子知道老八不会接,老八知道太子不会接。
《雍正王朝》里面四阿哥出场是去江南赈灾筹集钱粮,这项工作完成的还不错可是人还没有回到京城一个巨大无比的坑已经准备好了。但是有志于皇位的四阿哥不得不跳。
追缴户部欠款是因为一场大水下来,猛然发现国库里面的库银都被王公大臣借去了。借的应急钱粮都没有,说句题外话这点也让康熙明白八贤王的称号怎么来的了。所以赈灾结束后立马要把这件事抓起来,八阿哥第一时间就把这件会得罪百官的工作给辞了而且为了摆脱这个任务更是户部也不管了。因为这件事也让八阿哥彻底被康熙排除在继承人候选的范围。
为了这件事康熙开出来亲王的重赏,所以人选必须在自己的亲儿子里面选。 太子肯定不会接但是这个人选必须是自己人,八阿哥为了不接这个任务已经辞职了更不会接。其他阿哥更是躲得远远的,但是活还是有人要干所以前段时间干活不错的四阿哥就是众阿哥推出来的人选。加上康熙也想再看看这个办事得力的四儿子所以也想四阿哥接手,四阿哥为了皇位是不得不接。
为什么四阿哥要追回欠款
剧情开始朝廷上收到各地突发洪灾的消息,康熙感到无比自责。这时掌管户部的八阿哥出来劝康熙:这都是天灾,圣上英明神武一生,胜过秦皇汉武,这件事不会有损您的威名,不要自责。现在的办法呢,就是赶紧拨款赈灾就好啦。
说到这里雍正上朝,呈上统计数据,国库的银子已经不够五十万两。赈灾要两百万两。在这里可谓打了八阿哥的脸。
不过四阿哥没有顾虑这些,之后请求太子让自己去南方赈灾,太子想让自己人去,总比让老八他们抢了风头。就给四阿哥申请了这份差事。
四阿哥江南赈灾有功,康熙封了郡王。紧接着康熙抛出了亲王的名头,谁追回国库欠款,就封亲王!
这国库欠款是朝廷一大半的官员借的,上有天子近臣,皇子皇孙,下有芝麻小官。差事真的不好办,如果按照四阿哥登基之后的脾气,肯定是上上下下官员没有一个好下场;如果按照朱元璋的脾气,所有官员都得去阎王那报道。但是康熙不想动摇国家根本,自己也老了,好不容易维持到今的康熙盛世,不能因为晚年这些事给后世留下骂名。康熙决定从宽处理,追回欠款。
追回欠款这件事,八阿哥不愿意得罪人,自己是贤王,接这份差事很显然不利于自己的野心。太子自己也欠款,怕被老八追债逃不过,想推荐自己人。因此,所有阿哥都推荐了还在江南赈灾的胤禛。
局势就落到了胤禛的头上,胤禛为什么要接这份差事,如果换作以前,胤禛可接可不接。这份差事接下了,会得罪很多官员,但是为国为民,对胤禛来说还真不是太大的问题,江南官员都得罪了,朝廷官员也差不多。但是,这回接了这份差事,其实他多了一层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