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亦有道白话文解释,盗亦有道怎么解释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8-22 4 0

儒家倡导“仁义礼智信”,可《论语》中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怎么看?

并不矛盾,两者说的都不是同一件事,有什么好比较的呢?这里主要说下“礼义仁智信”和“民可使由之……”这两句话的含义。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儒家的诞生,正是为了“复礼”,于是孔子提出了“仁、义、礼”。

什么意思呢,就是仁是爱人的核心、义是尊贤的核心、礼则是包括了仁、义在内的所有东西。这就好比说,你对别人有了爱心之后,才会懂得尊重贤人,当你做到了仁、义之后,你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道德的人了。

盗亦有道白话文解释,盗亦有道怎么解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后来,孟子又将其延伸为“仁、义、礼、智”,并对这四点做了更充分更具体的解释,恻隐之心为仁、羞恶之心为义、恭敬之心为礼、是非之心为智。并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生而有之,而且并非只有我有,天下人都有。

是不是很熟悉?对了,这就是性善说。

再到汉朝,董仲舒在孔孟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个“信”。什么叫信呢?简单来说就是信用、诚实,《论语》中就有与朋友叫要有信的记录,儒家认为,信是仁的条件,国家如果做到了信,那么阶级矛盾就会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会减少,便会国泰民安。

盗亦有道白话文解释,盗亦有道怎么解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所以你看,“礼义仁智信”是经过儒家三代人总结出来的,做人的基本道德原则,不论你对儒家学说是否认可,但必须承认礼义仁智信是做人的根本,至少说,如果一个人做到了这五常,或者这五常为本,就不会是个恶人。

这句话怎么理解,就在于读者如何断句了,你断句的方法不同,意思云泥之别。

孔子是中国第一位将教育平民化

盗亦有道白话文解释,盗亦有道怎么解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的开拓者

其有教无类的论断

至今仍是教育工作者所奉行的原则

吾对提问者的句逗有异议

若依孔子的一惯精神

此句应这样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即:民众知事之原委,可放心让他们行事;民众不知事之原委,必须给他们言清晰。

谬之毫厘

孔子的这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直是人们的争论焦点。

对于这句话的标点,过去习惯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句式,并据此解释孔子原意。如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就认为,这是孔子“把民看作愚昧无知的人,可使由(服从)之,不可使知之”。这一看法影响了几乎整整一代人。

笔者认为:这句名言的正确标点应当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按:《说文解字》“使”字条***:伶也;又“伶”字条***:弄也。《战国策·赵策四》:“秦王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可证“使”字旧解为支使、派遣、命令等义。而“由”字除解为“听从、随顺”之外又可解为“用”的意思。《左传·襄公十三年》:“以晋国之多虞,不能由吾子。”杜预注曰:“由,用也。”“之”字若“他”字,此当通指行为对象“民”。“知”字义为使人知道,此作动词使用亦可通“智”字。整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即:“人民可以支使、派遣,则应该随顺而使用他们;人民不足以支使、派遣,则应该教育他们,使他们可供役使。”

可知孔子乃欲使“民智而后用之”。这其实是“智民政策”的反映,是儒家思想中进步的一面。

这是对孔子教学的误解造成的。

孔子讲“有教无类”,是说的招生不问出身。是和官学只招贵族相区别的。但是,孔子私塾中教授的内容是和官学大同小异,至少教学目的是一致的:培养“士”。

简单来说,孔子就是在培养和平时期的文官,而“仁义礼智信”就是对文官的素质要求,绝不是对全中国人民的道德要求!

仁、义、忠、孝,都是做好事。但是“仁”是居高临下实行的,“义”是同僚、平辈之间的事,“忠、孝”都是自下而上实行的。普通百姓在社会底层,如何向下施仁呢?但官员是有下属、子民的。“礼”是朝堂上的行为规范,老百姓懂礼干什么?所以“礼不下庶人”。

由于汉武帝独尊儒术,所以“仁义礼智信”就逐步成为全体人民的道德要求了,现在我们一说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究“仁义礼智信”其实是以偏概全,也诱使中国人精神素质“偏科”。

比如,孙子兵法第一篇就规定了武将的素质要包括“智、信、仁、勇、严”五个方面。由于儒家的一家独大,“智、勇、严”等素质要求,在和平时期,很少有人提到。

而言之,“仁义礼智信”是对士的要求,和庶民没有一毛钱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