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同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除了《礼记·礼运》外,许多中国古代文献都提出了“天下大同”的概念,以下是其中一些例子:
《论语·卫灵公》:“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文子·道德》:“天下为公,是谓大同。故身益于名,则公而静;身损于名,则公而躁。”
《孟子·滕文公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吕氏春秋·异宝》:“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出自《论语》中。
具体中出处见《论语·卫灵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民有信,则国强;民无信,则国弱。这些话都是表达了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主张“大同世界”,即天下大同的思想。
大同两字最早出现在《礼记·礼运》的大同章。有两个方面的意思。
第一个意思:世间万物,世上所有人各归其位,各有所事,各展所长,皆有所养,皆有所终。使人不乱物,物不碍人,***不相欺,不相谋,不相斗。这一点类似于一种每人都有自身小空间,并且在这个小空间内能够自给自足的状态。
另有一个意思:就是孝。古代皇帝时常如此说,如此做。但是古代社会无法完全做到的一点。古人认为,所有人所有事物都是天生地养的,所有人都是上天的子民。皇帝是奉天承运,代天管辖。所以,所有人都是皇帝的子民。所有人都应该当皇帝是父母般那么孝顺。相反的,皇帝也是应该待所有子民如亲生子女般。这个思想的具体表现方式是这句话:我朝以孝治天下。
然而天下太大,古人又根据论语当中乡党的概念,催生出了宗族的组织结构,族长在宗族里就如同皇帝,宗族管事如大臣。同样,每个宗族最基本的思想就是孝。
只要是国运绵长的朝代,所有正直清明的统治者都是用这个理想来勉励自己,要求自己。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理想往往战胜不了现实,战胜不了人类自身的贪欲。
理想很完美,由这个理想派生出来的一些思想与制度却是实实在在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历史。
宗族在古代的地位,类似于现代社会的集体所有制公司。
历朝历代,只要有雄心,有理想,无不以统一***做为创业的终点。只有完成统一,才能算是正统的朝廷,才是社稷正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