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首再拜印章什么官用的,顿首再拜印章用途

tamoadmin 四字成语 2024-07-28 6 0

在现代设计中,常见两个字共用一个偏旁部首的情况,在书法作品中是否也可行?

偏旁部首的借用,在书法、篆刻作品中较少见。找了一些资料,见到以下几例:

1、明代篆刻家谈其徵,曾刻过一枚“努力加餐饭”的印章。其中,“力”与“加”两字的“力”部,“餐”与“饭”字的“食”部,都用两短横表示重复共用。

这种方式,多少会影响识读,也许太过了。

顿首再拜印章什么官用的,顿首再拜印章用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近代邓散木先生很有趣,他自称“粪翁”,并刻成印章使用于作品中。

其印“粪”字下部的“八”,与“翁”字上部的“八”共用,别有异趣。

3、湖北书法家陈新亚曾写过一个草书斗方,内容是杜甫的一首绝句:

顿首再拜印章什么官用的,顿首再拜印章用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

其中第三行的“翡翠”二字,共用了一个“羽”字。这只能说是一种尝试,机缘巧合,用在此处较为自然。

平时的书写,我们完全不必刻意如此。

顿首再拜印章什么官用的,顿首再拜印章用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可以,当然可以!

不过,你需要有所创意,不能照搬别人的思路,拿来主义终究是别人的,只有写出自我来才是最佳的!

你可以先去学习别人的,然后,在自己的书法技艺过关之后,再开发自己的心智,创意自己的思路,这才是正路。

什么是书法?目前并没有让大多数人认可的标准定义,不过大家大致认可以下三点:1.写字;2.美观;3.主要为欣赏。以第3点说,以实际运用为主要目的的写字,一般不列为书法。但你说书圣王羲之写的字不是书法,恐怕大多数人不认可,然而现在能看到他的字,多为实际运用,并非为欣赏而作。以第一点来说,书法有写字的含意,但篆刻为刻字,通常也归入书法。书法与实际书写和运用,并非界线十分明确!所以,下面在笼统的书写范围内,谈一下共用偏旁的问题。

书法源于实用,在实际运用中,美的元素,符合多数人需要的创新元素,会渗透到书法,如果许多人接受,就会成为书法惯例,如果大多数人不接受,也不能就说非书法元素,毕竟,书法是艺术,艺术离不开个性。艺术,共性、个性都重要,它们会互相转化,都会随时间、社会习惯有改变,比如,古时字竖写,“翡翠”二字会共用"羽"字偏旁,现在横写,这种现象就不容易岀现了,但你不能说书法不能横写。现在写信少了,以前军人写信,横写的情况下,"部队"二字共用耳刀,很常见。

常用,就有可能进入书法,比如"部队",就是一个符号化了的书写单元,不好折分!这种符号化的写法,在行草书中更常见,比如"(羲之)顿首顿首"的"顿首"二字,已突破偏旁共用,二字已分不开,就是一个符号!


这种共用偏旁的根源,在于人们追求表意的精准和书写的便利,无非是少写几笔,基于这个意义,共用偏旁和共用笔划原因是一致的,而共用笔划,在草书中很常见,比如"尸"字,上下两横省为一"粗抹",再演化讹传,变成了"横撇",

然后尺字变得和下字很相似,下面是草书尺字、下字和草书下字对比。


"粗抹"变横撇的字如"屋",

这个字和厔(生僻地名用字),如果不讲究地用"粗抹"写,很难分辨。草书省笔划例子很多,比如国字框省底横,风字边省左撇,等等。

知道这个原理,就可以理解,书法中,有共用偏旁现象,草书中有共用偏旁或笔划现象,比如"上下"(上下天光等语句)连续岀现,共用一个点。

规矩的文字中,也曾岀现过一个共用省却偏旁的字,是国字框中一个繁体字書字,读作"图书馆",后来不用了。

请问这个是刘墉的提笔吗?怎么样?

这副对联(图一),从残存的字迹来看,应为“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笔迹与刘墉的字高度相似,很有可能是刘墉的亲笔。当然,也不排除后人模仿的可能,遗憾的是残破了,不能全面审视、整体判断。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池上竹下作》,大意是:水能使人的性格淡泊,因而我以水为友;竹懂得虚心谦逊,因而可以作我的老师。刘墉很喜欢这个联句,曾多次书写(见图二、图三)。

刘墉是著名的清朝政治家、书法家,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其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而“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这句诗,也可以说是刘墉一生的写照。

因此,题主这副残破的对联,若是出自刘墉之手,虽不完整,但也有较好的收藏价值。

建议请书法高手,补几个字,然后请人修复装裱起来。即便不是刘墉真迹,这个对联也对人很有激励作用。

读者朋友们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有人说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大部分都没有落款,对此你怎么看?为什么?

书法是从实用发展而来的,而后才逐渐发展成一门艺术。

一般我们以唐为界,唐之前为书法的探索阶段,唐代则是成熟阶段。

王羲之所处的年代,尚没有书法这一概念,写字还是为了实用。所以他的作品以手札为主,多为给亲戚朋友的信件。

彼此,书法的还没有确定下来,既不似后世讲究落款,更没有印章。

不由想起《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头条上有些问题,确实有意思。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因为环境因素,我看到的王羲之书法作品都是图片形式存在的,没能有幸看到王书真迹。只根据我对书法史的了解,来谈谈我的看法。

我认为王羲之书信形式的书作肯定会有落款。其它书作没有落款应该是以下原因:

王羲之时代的人是想不到书法作品会被后人高堂悬挂,膜拜赏析的。王羲之时代的人思想行为极为风流自信,不滞于物,不拘于礼,人们多特立独行,又喜欢雅集,人们称此为魏晋风度。正是这个时代创造了一代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之所以成为书法标杆式人物,固然与其深厚的书法艺术功底分不开,更得归功于唐朝皇帝――李世民的极力推崇。

但从书法各体均已完备的汉代到书法备受推崇的唐代直至宋元,书法技艺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认识是――雕虫小技,上不能安邦定国,下不能济世救民。此时期的书法作品大多都是刻在碑上或写成书扎、文稿而存在,实用性很大。

宋以后,手卷逐渐盛行,表明书法已进入某种被欣赏的雅玩状态,相比之前艺术氛围较明显了。

直到明中期后,书法成为“中堂”大轴被悬挂起来欣赏,才完全脱离了实用性,成为纯粹的艺术作品。书法成为纯粹的艺术后,其创作格式才有了明确的落款这种形式。


这个问题实在是无***确的回答,因为没有真迹传世啊……我们也只能猜测或是推理了。

我在想,那天如果真迹出世,画面大概也已经是盖满了各种各样的印章了吧……

因为,我也很想在书圣的作品上面盖个章……😊

这个古代印章字体是什么意思?

该印实为八叠篆印。明九叠篆印,取乾元用九之意;而八叠篆印,取唐台仪八印之意。(印学概论)此印内容为:再儿顿首。该印材料为铜印,用官印的所谓九叠篆制式所铸。内容多为某某官职。而“某某顿首”为私人书札信件中最后落款的谦辞,自王羲之以来多数一般为手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