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哲保身的人聪明吗,明哲保身的人好吗

tamoadmin 百业资讯 2024-07-05 5 0

明哲保身”的意思?

释义

基本

明哲:明智而洞察事理。

明哲保身的人聪明吗,明哲保身的人好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义

原指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身。

今义

明哲保身的人聪明吗,明哲保身的人好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现多用于贬义,指只顾一己之私而不坚持原则的处世态度。

例句

事情发生后,大家才对他先知卓见、明哲保身的智慧佩服不已。

明哲保身的人聪明吗,明哲保身的人好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参加这种团体的人三教九流都有,我看你还是明哲保身,不要去蹚这浑水吧!

明哲保身

míng zhé bǎo shēn

成语解释 明哲:明智;通达事理。指洞察事理、聪慧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也指为了个人得失不坚持原则;与世无争。

成语出处 《诗经 大雅 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明哲保身的错误表现?

明哲保身大家都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只是很可惜,往往自己的眼界不够看的远,分不清楚,哪里有危险,哪里有利益,然后结果就是,本来是想明哲保身结果是,跌落深渊,很可笑也很可怜,很多人都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什么都能自己把握,可惜呵呵,生活总是和你开玩笑

明哲保身的表现有很多。别人遭小偷偷了,大家都很着急,多多少少捐一点钱。可是也有人事不关己,莫不关心。

更有甚者,看到有人吵架甚至打架了,也有只看热闹不劝解的人,哪怕是打伤人了,也无动于衷,反正是只要伤的不是自己就行,这就是明哲保身的错误做法。

中庸之道与明哲保身有何区别?

中庸之道与明哲保身,是群体和个体的关系。中庸之道是人类情绪调和折衷的大道,明哲保身是相对于个人防范风险的自身保护的小道。两者截然不同,相差甚远。

何为中庸之道?《中庸》四书之一,形为学。主要是如何控制人的情绪发生状态的界线,书中说:喜怒哀乐之谓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何为明哲保身?一个人在世上所***取的自我保护意识。知光明处不勇进,遇黑暗则退之,尤其是在强势一方的欺负下,做出委屈求全身的策略,明知灾难危险来临时,躲得远远点,怕伤及本身。

两者不同之处区别在于:中庸之道是根本道,明哲保身是分支道。就好比农村的村村水泥路是大路,***有责维护,出于公心;而连接各家的小水泥路是小路,即使保护比大路好,也是私心重。

中庸,类似于“中立守序”“均衡主义”(当然,中庸思想比二者深奥得多),它容许“恶”的存在,但是会打压“恶意”维持“善意”,即: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

打个比方:资本主义,市场行为能促进社会发展,同时存在剥削。按“零和思维”,资本家和工人最终会走向对立的极端,爆发不可调和的冲突,造成社会剧烈动荡。而“中庸”思想则可以平衡双方利益,维持共同发展。

而所谓“明哲保身”,在面对“恶”的时候,说难听一点就是懦弱。

初看之下,中庸之道和明哲保身好像差不多,都是避免冲突求得和谐。但实际上,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要弄清二者之间的区别,我们先要理解其各自的具体含义。

中庸一词源于《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是通过“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过犹不及”的辩证思维,通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方法,来达到“致中和”的中庸之道。

1,中庸之道的具体范式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这是孔子对中庸之道具体表现以及意义的阐述。

在文中,孔子通过“喜、怒”“哀、乐”这两组对立的情绪解释了什么叫“中”。这其中,喜和怒对立,哀和乐对立,在面对喜怒哀乐的时候,即不表现喜,也表现不怒,这就是中。实在要表现情绪的时候选择“中节”,就是介于两两对立的中间,不偏不倚,谓之和。

“中”是天下之根本,“和”是天下人追求的大道,也可以理解为“天人合一”。只要达到中和的境界,那么,人们各归其位,秩序井然,万物繁衍生息,代代不绝。

2,中庸之道的辩证思维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庸(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

在这段话中,孔子用了“善、恶”、“执两、庸(用)中”两组相互对立的关系。孔子认为,舜其大知是因为“好问”,因为“好问”所以“好察”,因为“好察”才能做到“隐恶扬善”。而后的“庸其中于民”也是建立在对两端“执其”的基础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