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名钓誉残局,沽名钓誉残局破解

tamoadmin 四字成语 2024-07-03 5 0

雍正王朝》为什么雍正坚持录用有违礼法的刘墨林?

刘墨林等参加考试之前,出现了《雍正王朝》中最违和、最诡异的一幕:

一个道士见了他们,给他们测字,当场就算出了王文昭是状元,尹继善是榜眼,刘墨林是探花。

要知道当时考都没考呢,三人又没什么***的举动和实力(殿试前三名,除非你是买通雍正了)。原著中神神鬼鬼的东西不少,电视剧中却很唯物,还通过康熙之口大力驳斥神仙怪诞之说。按说不应该有什么“有法力”的人,那这个道士为什么测的这么准呢?

沽名钓誉残局,沽名钓誉残局破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雍正开设这场恩科,就是为了选拔人才,准备实施新政。不独是雍正,明清皇帝即位后都喜欢设场恩科,士子们也知道恩科中举的,一般都被皇帝视为心腹,比普通科举更受到重用。这是为什么呢?

雍正将要实施的新政是很得罪人的,动了大批人的蛋糕:摊丁入亩,损害大地主的利益;火耗归公,损害贪官污吏的利益;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损害读书人的利益;整顿旗务,损害吃白食的旗人的利益。

所以,大量的人将要阳奉阴违,甚至明着暗着地跟雍正对抗,对帮雍正实施新政的官员,更是恨之入骨。比如田文镜推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导致河南生员***,京官集体弹劾他,如果不是雍正,换个稍微软弱点的皇帝顶不住压力,他就死无葬身之地。非铁杆心腹,不会帮雍正推行新政。

沽名钓誉残局,沽名钓誉残局破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因为,普通的官员,人家好好地当着这个官,按部就班地提拔,就算提拔不了现在日子也够滋润了。凭什么为了你个皇帝,就把所有同僚得罪光了,万一你哪天倒了,我不得陪葬啊。因此,大力支持新政的只有胤祥、张廷玉、李卫、田文镜这样雍正的铁杆,和孙嘉诚这样的耿直人。

但这些***手毕竟不够啊,你总不能让张廷玉一个宰相也兼着县官的职吧?所以,还要提拔新人,开设恩科选拔人才。毕竟,以前的官员,势力已经盘根错节,形成自己的小圈子了。

开设恩科是个好主意,这些人原来可能没机会中举,因为皇帝登基才中了举当了官,又没有小集团,又对皇帝更加感激。所以,士人都知道恩科的进士比普通的进士更受皇帝的重用。

沽名钓誉残局,沽名钓誉残局破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但雍正更棋高一着,还要在恩科中,选拔出对自己忠心的人。

雍正为何要用有违礼法的刘墨林?历史上是没有刘墨林这么个探花的,他不过是二月河《雍正大帝》里面一个虚构的人物,但是在经典剧《雍正王朝》里面,编剧和导演保留了这个人物,用以勾勒雍正即位后复杂的政治关系。

这里有个问题,刘墨林虽然有才华,但是他与名妓苏舜卿是情侣,按照清朝的某些规矩,当官的是不能逛青楼更何况与***相爱的,这有违祖制。雍正不仅同意了他和苏舜卿的爱情,而且还改革贱籍,让苏舜卿从良了。是什么原因让雍正下这么大的功夫为了刘墨林。从后来的情形看,刘墨林也没起到什么大的作用啊。这其中的缘由在哪里呢?

1.新朝急需人才。雍正即位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开科取士,因为他知道人才的重要性,虽然他已经贵为皇帝,但是基础尚不稳固,八爷党遍布朝野的情形并没有多少改变,很多重要部门或者基层部门都是八爷党的人,他必须通过开科取士来笼络自己的人才。况且雍正第一届考生就因为科场舞弊案闹得沸沸扬扬,在科甲前三名中,一个王文昭还有羊癫疯,虽然有一肚子学问,但是无奈身体不行,而且后来还对新政有看法,所以,探花刘墨林自然在前面就有个铺垫。把这个点集中到刘墨林身上,既是体现雍正继位后对人才的渴求,也反映了新朝确实急需大量人才来充实国家。

2.挽回科场舞弊案的面子。科场舞弊的案子发生后,张廷璐西市问斩,而其中的罪魁祸首弘时却逍遥法外,雍正心里是清楚的,八爷胤禩在张廷璐手里已经取得了证据是实,但是八爷却始终没有拿出来(后来为了捧弘时拿出来当着弘时的面撕掉了),这些情形雍正不是不知道,只是因为当时八爷党的势力还不容忽视,雍正还动不了他。但是苛责的雍正绝对不会默默隐忍,他知道八爷在当中搞了鬼,所以见着这个还有些才华的刘墨林,就算朝廷上下个个反对,他也要将他保下来为己所用。这其实就是跟八爷胤禩较劲儿呢,暗语就是:科场舞弊案你八爷从中捣鬼,我偏偏就要保下这个刘墨林,你能怎么样,我要是连这点事都办不了,那你以后还不翻天啊。

3.为推行新政打基础。雍正很明白,推行新政靠那些保守的老家伙去干一定不行,就算是新科刚进的读书人,在以后的新政中未必会按着雍正给定的新政路子走,比如王文昭就是。从后来的情形看,雍正的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严重影响了读书人的前途和利益,受到读书人的强烈反对。但是一开始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雍正通过开科一批新人,至少比利用旧人要顺利得多,这是雍正的一个思维。一个探花不容易,雍正不希望丢了这样一个人才为他将来的新政打基础。

4.刘墨林才华确实较好。从刘墨林伴随雍正的那些日子来看,刘墨林虽然心中很矛盾,但是他没有反对新政,也没有有多少支持新政,在看见李绂差点杀头之后,对自己的前程似乎难以抉择,他放弃了升官,最后为保护弘历被弘时派去的刺客杀死。这里刘墨林却是具有一定的才华,但是他的态度决定了他的归宿,最终没有得到好的下场。

《雍正王朝》中,雍正登基后,随即开科取士,选拔人才,挑选一批新鲜血液充实到国家官吏队伍中。对于其他的中榜之人,雍正没有给予太多关注,反而是刘墨林,不仅引得雍正的极力赞赏,同时为了刘墨林的功名,雍正带着十三爷胤祥还与翰林院的一众文官们进行了激烈的探讨,而刘墨林也最终补位探花,高中进士,成功进入了仕途。那么雍正为什么刘墨林违背了礼法,并且其他文臣极力反对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录用刘墨林呢。我认为有以下一些原因。

《雍正王朝》中,雍正的看人眼光一直不差,靠着一篇文章发现了死囚牢里的邬思道,并使其成为自己成功登基的最大功臣;同样是叫花子出身,同一时间进府,李卫被雍正选中,最终成为封疆大吏,而高福却死于非命。这些都证明了雍正的眼光。

刘墨林可以说在殿试中脱颖而出,在别人还在苦思冥想的时候,他早已奋笔疾书,完成了试卷,而雍正也第一时间阅读到了刘墨林的试卷,殿试考生这么多,正是因为刘墨林的学识为雍正所认可,论证观点都为雍正所赞同,所以才值得雍正对他记忆犹新,因而可以在“名落孙山”后,又能被雍正钦点,金榜题名。

整个“九子夺嫡”中,雍正在康熙的要求下,一直以“孤臣”自居,并没有发展自己的政治力量,相对于八爷党的声势壮大,雍正甚至可以用势单力薄来形容,除了康熙留下来的上书房班底,真正能让雍正所放心的,也就只有一个刚从宗人府里放出来的十三爷了。可以说,雍正的身边并不太平,雍正想要靠这些以往不是自己麾下的官员推行新政,也必将是困难重重。这也就是为什么雍正一继位就要开科取士的原因,雍正就是要为自己,要为新政的推行选择一批能员干吏,并且要让这些人为自己所用。

所以雍正对于这些参加殿试的举子格外重视,不仅仅是刘墨林,还有最后高中状元的王文昭,也是在殿试现场受到了雍正的特殊照顾,由雍正亲自为其掌灯。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刘墨林、王文昭等对于雍正感恩戴德,也使得他们对于自己是忠心耿耿,紧紧站在自己这一边,即便是同榜同科的其他进士,也会因为看到了雍正对于他们中同榜好友的重视,也一样对于雍正感动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