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龙凤雏是谁说的,伏龙凤雏是谁说的名字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6-29 4 0

凤雏“英年早逝”为何还与“卧龙”诸葛亮齐名?

谢谢平台,说两句,在三国年间,刘备在水镜庄,遇见高人,司马徽,刘备漂流半生,东奔西跑,没有人才辅佐,水镜先生,对刘备说,得卧龙凤雏,得一人而安天下,最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到最后庞统庞士元,也保了刘备,对此,卧龙凤雏,都饱了,刘备,刘备入四川,庞统,也是凤雏,跟着刘备进了四川,在四川一个地名,落凤坡,凤雏被箭射死,英年早逝,没有报答刘备知遇之恩,但是平心而论,诸葛亮,和庞统,两个人对比来讲,诸葛亮是全面的,一个军事家,政治家,而庞统也是军事家,政治家,脾气急躁,不具备一个军事家,这全能,作为一个军事家,运筹帷幄,能屈能伸,而庞统,不听诸葛亮之言,地形不熟,没然,进兵吧!造成了杀身之祸,所以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生当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凤雏庞统,也是一样,这就是英年早逝吧,谢谢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人,享年三十六岁,确实是英年早逝。早年诸葛亮和庞统都在司马徽先生那边学习,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人才时说的:“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所以这就导致卧龙凤雏一直名气不相上下,下面我们看一下凤雏庞统的平生伟绩吧,为什么可以和诸葛亮齐名!

献连环计,助周郎火烧连营:

伏龙凤雏是谁说的,伏龙凤雏是谁说的名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建安十四年,孙刘联盟赤壁之战打败曹军的八十万大军,之后诸葛亮三气周瑜,果然周瑜才疏器小,最后周郎暴病死于巴丘。庞统当初是周瑜的功曹,诸葛亮前来吊孝,随即朗诵祭文,忽然耳边传来了醉醺醺的声音:“周瑜赤壁之战,全靠自己的连环计,让曹军把自己的战船连在一起,如果曹军不将战船连在一起,周郎能够火烧连营吗?”

随即便被鲁肃驱逐出去,但是以鲁肃和诸葛亮识人的本领,之后两人都不约而同的派遣手下的人前去查看庞统的住处,两方都想对庞统进行拉拢,足以可见此人是有真才实学的。而且庞统此次借着大闹周公瑾的灵堂,来测试孙权的气量,一石二鸟。最后当然由于孙权的气量不够,或者说庞统这次玩过火了,直接导致庞统就算有鲁肃的引荐也无法和吴候见面。

投奔刘备,再展才华

伏龙凤雏是谁说的,伏龙凤雏是谁说的名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孙权处吃了瘪之后,庞统便坐船去往荆州,化名龙广,参加了刘备的面试,虽然说策论写的好但是因为相貌问题被任命为耒阳县令。上任百日不理县务,刘备随即派遣张飞前去查看,庞统半日便将百日积压的公文全部批完,而且税款丝毫不差。刘备随即召见庞统,又见诸葛亮才知龙广就是庞士元,经过一番交流之后,刘备对庞统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

献计征蜀,战死雒城

建安十六年,***奉益州牧刘璋之命到荆州,迎接刘备入益州公拒张鲁。***私下献计刘备夺取荆州,刘备犹豫不决。庞统继续进言:“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有大的发展。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如果夺得此地,以为根基,可成就大业。”但是刘备仍然以义字为先,不能刘姓同室操戈,觉得就算攻取了益州,失掉民心的话那和曹操有什么区别呢?庞统接着说:“当今正逢乱离之际,凡事不能墨守成规,要随机应变才好。况且吞并弱小,攻击暗昧,逆取顺守,报之以义,正是古人所重视的。只要完事之后,封一块地还他,还有谁说你背弃信义呢?如果现在不攻取益州,到时候就被别人占了先机。”刘备认为庞统说的有道理,随即留守诸葛亮,关羽镇守荆州,自己带领庞统率领数万士兵进入益州。

伏龙凤雏是谁说的,伏龙凤雏是谁说的名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建安十七年,刘备在葭萌关屯兵一年,但是刘璋的粮草确是大打折扣,大有过河拆桥的意思,随即庞统又献上三条计策:主公我有上中下三计,上策是,乘刘璋尚未反目,令黄忠魏延率精兵两万星夜攻取成都。中策是,主公佯装班师回荆州,诱雒城守将来送,到时擒拿他们,取雒城作为立足点,再伺攻取成都。下策是,连夜返回白帝城,再返回荆州。以上三策刘备正在思前想后筹划的时候,刘璋斩张松,派遣各地添军防守不准放荆州士兵入关,又让张任领兵十二万向葭萌关攻过来。

随后庞统献计,葭萌关粮草不足,只能攻取东边的雒城,以它为落脚点。退可回荆州,进可图川蜀,刘备当即应允。庞统坚持从小路走攻取,雒城西门。不想路上有伏兵,慌乱中看到此处为落凤坡,乱箭飞来,庞统身中数箭而死。虽然庞统的死是刘备的一大损失,庞统本人也知道刘备不忍心对成都宗亲下手,于是急于立功的自己以性命给了刘备攻取益州的借口,死得其所。

刘备夺得西川,出师有名,从此奠定自己的根基,三足鼎立成型。

欢迎评价讨论,庞统诸葛亮是否有资格齐名!

许多人知道庞统,大多还是从《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的那句评语:“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评语至少透露出两个信息,水镜先生司马徽的评语是获得广泛认可的、庞统和诸葛亮都是安定天下的大才(但并没有说可一统天下)。这里,其实就涉及到汉朝选拔人才的方式,司马徽这句评语里有一定吹捧的成分

汉朝人才的选拔方式

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我们常看到“举孝廉”这样的字样,这其实就是从西汉便有的选举人才的方式。即地方***举荐孝子、廉吏到中央,通过试用之后,授予合适的官职。开始的时候,郡守并不太积极。后来汉武帝下诏,如果一个郡连一个孝子、一个廉吏都没有,那么这个地方官肯定是没尽到责任,要受到相应处罚。此诏书一下,有些郡守为了应付差事,会选取两个差不多的来塞责。后来,举孝廉便成为定期(一年一次)选拔人才的方式。汉代有一百多个郡,每年能获得大约一二百名人才供朝廷选择。

慢慢的,原先其他选举方式都被举孝廉排挤掉,想要做官的人便抢着做孝廉。等到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时候,他又开始让大官举荐“茂才”。茂才标准有四:德行高妙、志节清白;经明行修;明晓法律,足以决疑;刚毅多略,遇事不惑。除了后三项需要有本事外,第一项有气节也可以做官。所以,为了想要出类拔萃,特别受人重视而声名四播,那就需要名气。

“盖当时举荐、征辟,必***名誉,故可以得名者,必全力以赴之,好为苟难,遂成风俗。”

有市场自然有需求,久而久之,就专门出现了以专门点评他人的名士,而这些名士的点评是获得广泛认可的。当时的许邵、司马徽都是这样的人。所以三国演义中才有曹操被许邵点评为“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后“大喜”。而凤雏庞统、卧龙诸葛亮,其实也是这种评价体系下的产物而已

诸葛亮、庞统两人的背景

但是在那个时代,也不是***有机会被点评的。那时,书籍还主要是竹帛书写(不容易获得),还需要有专门的人讲解。如果一个人出生在读书之家,那么这两个问题就迎刃而解。如果这个家族中有人做到***,那么他就有了举荐人的权力。而被举荐的人对此心怀感激,视为“恩主”。等到他到恩主的家乡去做官的时候,出于报恩的心理,往往便会举荐恩主的家人。如此循环往复,原先的恩主家族就会出现大量做官的人员,从而形成世家。袁绍“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就是这样的产物。因为袁氏掌握了重要的举荐权。

所以在那个时代,想要做官,便先要打响名气,然后被举孝廉或者茂才。而想要有名气,往往被名士点评效果更快。在世家大族中,受过良好教育的子弟,自然被点评的机会更多。而且,他们的家族在官场上人脉广泛,也更容易被举荐。那么,让我们看看诸葛亮和庞统的家世。

诸葛亮先祖诸葛丰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做过太山郡丞、叔父诸葛玄做过豫章太守(刘表举荐)。而且,等到诸葛亮娶了黄月英,刘表便成了诸葛亮姨父(黄月英的母亲和刘表的妻子是姐妹)。这很符合“规则”有没有?

至于庞统,是庞德公的侄子。司马徽像兄长一样对待庞德公,庞德公本人也是点评人物的名士。诸葛亮每次到庞德公家,“独拜床下”,态度可谓是十分恭谨了。庞德公的儿子娶了诸葛亮的姐姐,这样算来,庞统和诸葛亮还有拐弯亲戚。庞统少年时,人都不看好他,只有叔叔庞德公对他另眼相看。等到庞统18岁时,庞德公让他去找司马徽。“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

综上所述,庞统之所以和诸葛亮齐名,固然有自己的真才实学。但更多的是,两人的名声是当时选拔人才体系下的产物。当地的势力集团,需要他们齐名而已。诸葛亮光辉的形象流传千古,即使知道这种点评背后的原因,也无损于诸葛亮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