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字诛心,句句入骨什么意思,字字诛心,句句入骨什么意思类似于这种的短句

tamoadmin 百业资讯 2024-06-18 5 0

《康熙王朝》姚启圣深得圣心,却为何又功成身退不愿为官?

在《康熙王朝》里,姚启圣功成身退,不愿为官,并非完全是担心兔死狗烹这种事情,实际上要从周培公说起。

在剧中,姚启圣是周培公举荐给康熙的。而且姚启圣是顺治帝曾经下旨永不叙用,下放到盛京三里河马场当弼马温的。


在剧中,最磊落的人是周培公,最懂康熙志向的人也是周培公。

字字诛心,句句入骨什么意思,字字诛心,句句入骨什么意思类似于这种的短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他举荐姚启圣给康熙,是因为他知道,此人有“攻台之方略”。姚启圣早年曾经做到福建巡抚,曾经因为私自开了海禁,违反了朝廷禁令,才被罢了官。但是“私开海禁”的事儿,其实恰恰才能说明他不单对福建沿海民情之了解,也对明郑集团之了解。更关键的是他有胆有识,敢作敢当,有魄力。是“平台”的首要人选。周培公不但了解姚启圣的才能,自然更了解姚启圣孤傲、刁钻的为人。


因此周培公将姚启圣举荐给康熙,实际上还有另一种目的。那就是拿姚启圣来磨康熙。周培公之后再无完人。

康熙前面走得看似危机重重,但实在是太顺风顺水了。因为每到危难的地方,周培公总是义无反顾的冲在最前面。即便康熙冷落算计了周培公,周培公也毫无怨言。

字字诛心,句句入骨什么意思,字字诛心,句句入骨什么意思类似于这种的短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但毕竟像周培公这样有能力、有才华的仕子很多,但是有周培公如此开阔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臣子仍是少数。

康熙欲成大业,把所有的希望全部都寄托在周培公这样的角色上,很显然,是走不通的。而康熙需要的是,笼络天下士子,不管各种脾气秉性,甚至人格品质,都要为己所用。


而姚启圣就是这种极品,外人看来,这个老头又酸又涩。但是他对康熙脾气秉性、用人策略的了解,无人能及。

字字诛心,句句入骨什么意思,字字诛心,句句入骨什么意思类似于这种的短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姚启圣虽然刁钻,但是他做任何事情全部是踩在点子上的。他让同僚恨,更让为君的恨。恨在他做任何事情,不会给你留小辫子抓。恨在,他不怕被一贬再贬。反正他从二品大员一直被贬到九品以下,他一声不吭。

姚启圣在***之后,选择了功成身退,此时对他来说,人生已然是没有遗憾了。

作为帮助康熙***的“三驾马车”之一,姚启圣可谓是居功至伟,一方面他帮助康熙制定了“三必抚”与“三必剿”的平台策略,并使之成为康熙的国策,另一方面他作为福建总督积极调拨军需钱粮,协助施琅武力***,更是中央与地方之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链接作用。

武力收台的主帅施琅被康熙封为了靖海侯,另一位做出重要贡献的李光地被调到了朝廷中央,只有姚启圣选择了急流勇退。而此时的他也确实没有了遗憾。

首先,姚启圣的官职从小到大,做到了封疆大吏之后,又一步步被贬为了不入流的九品“弼马温”,而后又重新做到了封疆大吏,地方督抚,从位极人臣到官低人微,姚启圣走了两回,早已看淡了官场的冷暖,也早已经历了官场的一切,因而也就对于做官没有了兴趣。

其次,此时的姚启圣已经用自己在平台过程中的功劳和贡献,回报了周培公对于自己的举荐,也回报了康熙皇帝对于自己的信任与知遇之恩,在这两份恩情都已经做出了回报的情况下,姚启圣便可以毫无愧疚与歉意的离开官场。

再次,姚启圣的年龄确实也大了,心中也有了倦意,退隐田园也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在这样的情况下,姚启圣选择了功成身退,而康熙皇帝也用赏赐给姚启圣一所宅院以及众多珍品典藏书籍的方式,封赏了这位***的功臣。

姚启圣自己也是非常清楚,康熙皇帝对于自己的支持与信任,仅仅是因为两个方面,其一,是自己的才能,自己能在***的过程中切切实实的为朝廷,为康熙提供足够的帮助;其二,便是康熙对于周培公的敬意与歉意。

《康熙王朝》中,姚启圣有经天纬地之才,从封疆大吏一级级向下做到了九品(类似弼马温的职位),大清的各级岗位都做过一遍。因周培公举荐,康熙重新启用姚启圣,让其统筹收台事务。大功告成之后,姚启圣辞官归隐,激流勇退。姚启圣的退隐,有个人原因,也受到朝中形势的左右,他是顺势而为。

姚启圣做遍了朝廷上下所有的岗位,风光过,得意过,也失意过。完成康熙交代的任务后,姚启圣已经年近古稀,是时候颐养天年了。世界是年轻人的世界,姚老师上年纪的人了,要给后人让路。当初,姚启圣宁愿去三里河马场养马,也不愿为官,就是因为他嫉恶如仇,看不惯官场的风气。他的个性与整个大清官场的作风,格格不入。

知进退是为官之道,也是自保之道。功高盖主如果不及时刹车,后面的万丈深渊就会等着他。陶启圣是一位帅才,收回台湾他居功至伟,已经引起朝廷上某些官员的嫉妒,倘若再不收手,就等着被明珠等人弹劾。在平台的过程中,姚启圣也得罪过不少朝廷官员,索额图、普赖都因他而利益受损。他在朝堂,迟早会被索额图等人秋后算账。历史上,被卸磨杀驴的功臣比比皆是,姚启圣是个聪明人,知道韩信的下场,懂得学习张良。

在康熙心里,在朝廷上,一直存在满汉之别。尤其是康熙,始终都是满清贵族利益的代言人。满人立功升官发财成了天经地义,汉臣芝麻绿豆大点功劳就会引起不满。康熙在用***的时候,也会防着***。康熙任命姚启圣负责全部平台事务,结果又给姚启圣添堵,明珠、索额图等人牵制他,甚至想稀释他的功劳。满人对姚启圣的牵制,给他的工作造成极大的麻烦。

《康熙王朝》里,涌现出的一个个勋贵重臣、封疆大吏,如索额图、明珠、周培公、魏东亭、李光地等辈,当中真正懂得***权力的巨大诱惑,功成身退、保身长全的大概只有伍次友和姚启圣了。而这两人中,又是姚启圣更为圆满,毕竟得偿所愿成就了一番***的伟业。

姚启圣其人能力出众、人才难得,但又自视清高,很少把人放在眼里。这样的性格注定难以与官场同僚相处,以至于别人是官越做越大,唯独姚启圣是官越做越小,甚至连顺治都留下旨意,对其永不录用。

康熙对姚启圣的破格提拔,起初还是有赖于周培公对他的极力举荐。可君臣二人还没来得及相见面谈,姚启圣就因鞭打李德全一事让康熙下不来台。打狗还得看主人的呢,心里不痛快的康熙,随便寻个由头幽闭了姚启圣一段时间,天天好酒好肉伺候,就是不给他书看、不让人跟他说话,好好得杀了杀这个老头身上的清高傲气。

这与当初周培公的形象颇为相似,康熙还叮嘱过他应该向索额图学习学习,给皇帝留点面子。姚启圣风烛残年之人,心中积压的孤傲气息比起周培公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估计也正因为如此,周培公才能与姚启圣这个倔老头说得上话。康熙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姚启圣的性格,反倒是蓝其儿的一句“姚总督,你一身的汗臭味,熏死我了!”将姚启圣浑身上下散发的酸腐文人气息,描述得十分到位。

经过一番磨合,康熙与姚启圣终于就平台一事达成了共识,姚启圣的“三必抚三必剿”策略进退有序、入情入理,十分符合康熙对***的看法。于是,康熙对姚启圣破格重用,授予其福建总督一职,让他全面负责对台的战略和政务。

一心只求在死之前,最后干成一件大事的老干部姚启圣十分放得开。不仅屡屡与上级对抗,反对明珠对台***取安抚和谈的主张,反对索额图用满人内陆水师和荷兰人揆一参与对台战斗,而且出口刁毒、不留情面,俨然一副光脚不怕穿鞋的架势。就连康熙也受不了这个姚老头的扭扭捏捏,干脆一度打发他回老家丁忧。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对抗上级、惹怒皇帝的姚启圣,却在最后得到了善终。康熙不仅封赏他为西湖候,而且将杭州西湖边上的一处行宫,连同里面的古籍珍本都一并赏赐给了他。如此结局,比起索额图、明珠倒台幽闭,李光地远贬台澎的下场,不知道要美好圆满得多多少。

这当中,应该与姚启圣本人和康熙两方面的因素都有关系。消灭郑经、***后,姚启圣自知功成身退的时候到了,况且自己年事已高,干事创业、名留青史的心愿已经完成,没有必要继续赖在官场上宦海沉浮。此外,人贵自知的姚启圣,也十分明白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在官场上打滚,时日久了难免重蹈以往一贬再贬的覆辙,倒不如急流勇退,保全身家性命,做些读书闲居、颐养天年的乐事,岂不快哉!

康熙这边,更多的大概是出于对周培公的愧疚之情。多年前的周培公,与现如今的姚启圣,一个是平定三藩之乱,一个是***,两个都是***,两个又都是功不可没。然而,周培公在索额图、明珠等满族亲贵的排挤下,被康熙安排到满人的老家、冰天雪地的盛京监视为官,最终英年早逝、空耗虚度了十几年光阴。今时今日目睹眼前的姚启圣,怎能不让康熙勾起旧日的情怀。

康熙对朝臣的保护,除了姚启圣之外,还表现在了从小一块长大的魏东亭身上。借着祭拜明孝陵时朱三太子的刺杀未遂***,康熙用心良苦得将这位发小贬官到了台澎当县令,使之远离索额图、明珠党争的漩涡中心,最后也得以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