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牛之子[líniúzhīzǐ]:比喻父虽不善却无损于其子的贤明。
出处:
《论语·雍也》:“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古时祭祀山川神灵用的牛,必须是没有杂毛的,犄角端正的。犁牛就是那种有杂毛的,长相不美的,只能犁地的牛。但即使是这样的牛,只要它的儿子“骍且角”,长着一身红通通的毛,端正的犄角。就算你因为它爹的原因不用它,山川神灵也不会同意。后来有一句叫“王候将相宁有种乎”,现代人常说“英雄不问出处”,都是这个意思。一个国家如果不能任人唯才、任人唯贤,而是任人唯亲,任人唯钱。这个国家就没有前途,没有凝聚力,只能越来越衰落,最后被时代所淘汰。
这个词出自《论语》,原文为: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锌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仲弓是孔子的学生,出身贫寒,但是很优秀。所以孔子评价仲弓说: 耕牛的孩子长着红色的毛好看的角,虽然人们不用做它做祭祀,山川能舍弃它吗?
这里孔子说的是有才能的人,就算出生不好也没有关系,总会有发挥才能的地方。
仲弓后来确实做了官,发挥了自己的才能。
子谓仲弓①,曰:“犁牛之子骍且角②,虽欲勿用③,山川其舍诸④?”(《雍也篇第六·第六章》)
①谓:意指孔子与仲弓谈论用人之道。②犁牛之子:耕牛产下的牛犊。泛指一般百姓子弟, 非专指仲弓而言。骍且角:骍:赤色。周人以赤色为贵,故祭牲用骍。角:意谓其角长得端正。③勿用:不用于祭祀。④山川:指山川之神,有多神教的味道。其:意义同“岂”。诸:“之乎”二字的合音。山川其舍诸,意谓山川之神岂能舍弃它。
犁牛之子,后来成了一个成语。这段话是说,普通的母牛也可以产下高贵的牛犊,就算祭祀的人不肯拿它当牺牲,山川会弃而不用吗?这是孔子评论仲弓的话,含义是说,仲弓虽出身贫贱,却是难得的人才。
[原文]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①,虽欲勿用②,山川其舍诸③?”
[原文通释]
孔子谈论仲弓时说:“耕牛生的小牛长着赤色的毛和周正的硬角,即使不想用它来做牺牲的祭品,山川之神难道能舍弃它吗?”
[注释]
①犁牛之子骍且角:耕牛生的小牛长着赤色的毛和周正的硬角。犁牛,杂色的耕牛。子,小牛犊。骍,音xīn,赤色牛。周朝以赤色为贵。这里用作动词,长着赤色的毛。角,用作动词,长着周正的角。祭祀用的牛,要求是长着红毛和端正的长角,不能用普通的耕牛来代替。这里用“犁牛之子”,比喻冉雍(仲弓)。据说冉雍的父亲是失去贵族身份的“***”,品行也不好。孔子认为,冉雍德行才学都好,子能改父之过,变恶以为美,是可以做大官的。冉雍曾担任过季氏的家臣。
②勿用:不想用它来祭祀。古代祭祀用牛是经过严格挑选的,长得健壮,毛色纯正,角也端正,提前专门喂养,不用耕种的牛。
③其舍诸:难道能舍弃他吗。其,表示反问语气词,相当于“岂”,“难道”。诸,之乎。
[解读与点评]
本章用“犁牛之子骍且角”比喻“冉雍”虽然出身寒微,但自身素质很高,具备“用于祭祀的条件”即具备做官的条件。 冉雍的父亲地位低贱,而冉雍本人却是被孔子视为“可使南面”(见《雍也》篇第1章)的人才。孔子这里以耕牛所产的小牛作比喻,它虽然是普通耕牛产的小牛,但它具有漂亮而高贵的红毛和一对周正的角,可以做高贵的祭品了。冉雍虽然出身低贱,但他有做官的才能,为什么不可以做官呢?孔子认为,人的出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应有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才干。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应该受到重用。 由本章生成并衍生出成语“犁牛骍角”“犁生骍角”和“犁牛之子”。